32 贸易顺差惹争议——出口与贸易摩擦
贸易摩擦是指相互联系的经济主体间,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为了某一特定的经济贸易利益产生的争端和纠纷。
商务部发布的2008年度枟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枠显示,在我国贸易总额跃居全球第三的同时,一些国家政府和行业组织为了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市场,对我出口产品和企业所设置的各种贸易和投资壁垒也日益频繁。报告称,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2008年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对华发起81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涉案金额36亿美元,同比增长95.1%。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滥用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类贸易壁垒措施对我国外经贸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外部环境不容乐观。2008年12月3日,欧盟反倾销部门投票决定对产自中国的紧固件产品征收高达87%的反倾销税,如果欧盟各成员国批准该决定,欧盟将在今后五年内向中国产紧固件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为什么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这可用经济学中的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来进行解释。
◆贸易摩擦
贸易摩擦是指相互联系的经济主体之间,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为了某一特定的经济贸易利益产生的争端和纠纷。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贸易国间的贸易不平衡,一国贸易顺差,另一国贸易逆差。贸易顺差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商品与劳务的出口值大于进口值,又称出超。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商品与劳务的出口值小于进口值,又称为入超。如果出口值与进口值相等,则称为贸易平衡。一国贸易长期顺差或长期逆差都会引起国家间的贸易摩擦。
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已成为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提升,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贸易连续多年盈余。2002年我国外贸出口额32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3%,顺差为303.53亿美元,同比增长34.6%。2007年中国外贸出口额12177.768亿美元,同比增长25.7%,顺差2618.255亿美元,同比增长47.52%。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增长有所减缓,2008年出口总额14285.5亿美元,增长17.2%,回落8.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见图1)。“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30%,大大高于世界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率,2002年至2008年累计外贸顺差9247.955亿美元。由于我国出口市场扩张较快,与一些国家的贸易顺差较大,导致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实行严格限制,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在WTO框架下,传统的贸易壁垒受到很大的限制,我国的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为保护国内市场,纷纷转向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更加隐蔽、更具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手段来保护本国的产业,由此产生了与我国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贸易摩擦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严重障碍。
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在日、美、欧等发达国家,与这些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几率势必较高。就中美贸易关系来说,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两国自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边经贸关系总体保持快速发展。1979年至1992年的14年里,在中美贸易关系中,中方一直为逆差,自1993年转为顺差额度为62亿美元,之后随着中美双边贸易额的增大,中国对美货物贸易的顺差也就越来越大,2004年上升到803亿美元,2007年上升到1633.2亿美元。金融危机以来,中美贸易顺差趋缓,据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2523亿美元,同比增长8.4%,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对美贸易实现顺差1708.6亿美元,增长4.6%。
就中欧贸易关系来说,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经贸合作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欧贸易顺差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06年和2007年中欧贸易顺差的年增长率均在30%以上。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对欧盟27国的出口额达24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9.2%,自欧盟的进口额为1109.6亿美元,同比增长22.4%,二者相差近7个百分点。加之出口额基数远超进口额,所以导致中方顺差规模急剧扩大,已越过千亿美元,迅速上升至1342.3亿美元,同比剧增34.9%。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目前只有奥地利和马耳他在对华贸易中分别存在9.1亿美元和0.5亿美元的顺差,其他25个国家均呈逆差状态。中国对欧盟出口的迅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引发双边贸易摩擦不断,甚至产生了一些激烈的冲突。
从1995年至2008年,我国连续14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以美国337调查为例,自2002年起我国连续6年成为美国337调查涉案最多的国家,2006年中国遭受的案件数占美国发起案件总数的39%。贸易摩擦形式也在发生变化,除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外,国外针对我国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和环境、劳工保护等方面的壁垒不断增加,形式日趋多样化、综合化和隐蔽化。同时,贸易摩擦领域不断延伸,从货物领域向服务贸易领域扩大,从产品和企业等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和制度层面延伸。
◆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全球贸易的结果必然使得一些国家成为逆差国,一些国家成为顺差国,这是由全球贸易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对外贸易多年来保持盈余状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全球化。中国出现顺差,总体上看是全球一体化趋势所导致的。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商品和服务可以更为自由地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这必然为推动中国贸易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可能和条件。长期以来,我国虽然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但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仍比较集中,出口产品75%以上销往日、美、欧盟这三大地区,而这三大地区既是近期经济衰退的主流,也是贸易壁垒的主要发源地,当这些国家的传统产业受到中国出口商品的冲击时,引发双边和多边贸易摩擦的几率加大。
其次,出口导向政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口导向的政策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使得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与此同时,进入欧美市场的中国产品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所占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中欧、中美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
第三,外资企业的带动作用。随着大批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630亿美元,其中近七成投入到了制造业,我国已成为一些重要工业品全球制造的中心。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巩固,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面向国内市场生产商品,替代了部分进口需求,使得中国钢材、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尿素等产品的进出口态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有限,外商投资企业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求,如中国向美国输出的60%产品都是外资企业或者合资企业生产的,其中不乏美国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近年来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在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第四,中国出口商品市场竞争力较强。根据国际组织数据测算,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3%,相当于亚洲“四小龙”的5%~6%,相当于亚洲“四小虎”的50%左右。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中国出口到国外的多为一些附加值不高的初级产品,如传统的纺织品、服装和玩具等,还有少部分机电、计算机等新兴产品,这些产品在我国的生产都集中于劳动密集环节,出口产品价格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同时,我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产品比较优势趋同,产业结构类似,产品可替代性强,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中,竞争不可避免。
第五,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较大。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仍是我国目前生产的基本特征,而与我国贸易量最大的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是以技术含量较高的经济结构为特征,与我国经济结构有着较强的互补性,自然决定了国际市场对我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需求也比较大。
◆如何应对贸易摩擦
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和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摩擦还会加剧。针对贸易摩擦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找出根源,充分运用WTO规则,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防范,以合理的手段维护国家的经贸权益和经济安全,减少甚至消除贸易摩擦给我国出口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是正确认识当今贸易摩擦。当今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加剧,是贸易自由化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矛盾的必然结果。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并非专门针对中国,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卷入了形形色色的贸易摩擦中。事实上,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曾经为遭受美国贸易限制的重点国家,日美贸易摩擦不断,如20世纪50年代的纺织品贸易摩擦,60年代的钢铁贸易摩擦,70年代末的彩色电视机、汽车贸易摩擦等。目前我国经济贸易增长处于高峰期,遭遇贸易保护而产生贸易摩擦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我们应正确对待贸易摩擦问题。如果我国出口产品确实存在倾销、大量出口冲击他国市场、假冒伪劣、不符合技术及环保要求等现象,我们就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防止这种现象的再度发生。如果一国把种种贸易保护理由强加于我国,我们就要坚决抗争对方的这种不公平和不合理做法,坚决反对真正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对某些国家一遇到贸易摩擦就将其与政治挂钩,将贸易摩擦的影响扩大化、政治化和情绪化的倾向。
二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减少对出口的过多依赖,缓解贸易摩擦。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国内消费不足,使得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一方面,这种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导致中国贸易顺差迅速扩大,遭到了相关贸易伙伴的强烈抵制,使得这些国家对中国商品采取加征进口关税的措施,并迫使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在国内消费不足的情况下,过多的投资带来产能增加过快,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迫使企业通过出口消化部分产品。企业竞相出口的结果是大量中国产品涌向海外市场,导致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因此,要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刺激内需,改善国内消费不振的局面,同时,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
三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形成出口竞争优势。我国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或是粗加工产品占了较大的比重,而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偏低。我国出口前几位的商品主要集中于服装、家用电器、通讯设备、玩具和钢材等,这些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纺织服装出口比重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30.8%上升到2008年的36.8%,远高于发达国家4.5%的比重和发展中国家11%的比重。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其出口的比重平均达到40%,而我国2000年的这一比重仅为15%。因此,我们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生产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商品;完善和规范加工贸易的深加工的管理,促进产业集中,防止企业间恶性竞争;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产品目录,对“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通过国家间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放松对中国出口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限制,使进出口结构更趋优化,缓解贸易顺差上升过快的压力。
四是发挥政府的作用。我国应根据加入WTO的要求和承诺,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加快修改现行不符合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适当和适时地加强保护性立法,及时调整相关的贸易政策。同时,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助机制经验,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完善我国政府实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与贸易摩擦相关的预警机制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行业协会和商会为主体的应对贸易摩擦的新机制。
总之,在贸易往来中发生贸易摩擦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应正确对待贸易摩擦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