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投入增加产量降——肥大水勤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又说“肥大水勤,不用人问”,这是中国农民作田种菜几千年的经验总结。第一句话的含义是,庄稼成活、生长和收获与否,在于浇水的方式和方法,而庄稼收获的多少,在于施肥的时间、方式和施肥量。这句话存在其科学道理,水和肥都是庄稼种植中不可或缺的,光有水没有肥是不行的,在水分充足的前提下辅助合理施肥,产量必定会有所增加,二者要有合适的数量。第二句话的含义是,种庄稼没什么窍门,多施肥,勤给水就行了,水和肥多多益善。但实际上,水分过多或施肥过多都对农作物有害。这两种现象可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进行解释。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种田的例子。在农田里撒化肥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假设当你向一亩农田里撒第一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最多;撒第二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较少;当你撒第三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就更少,甚至是减产。也就是说,随着所撒化肥数量的增加,增产的效应越来越小,这时出现了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叫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中的一条基本规律,是指在短期生产中,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如在工厂的生产中,不变投入要素是一台机器设备,可变投入要素是工人,如果一开始的时候只有这台设备,没有工人操作,那么产量为0;现在增加1名工人,产量增加到10,边际产量是10;再增加1名工人,产量增加到22,边际产量是12;以此类推,在工人的数量小于某一个数值的时候,边际产量是递增的,换言之,边际报酬是递增的。当工人的数量达到这个“特定值”的时候,边际产量达到最大。此后,再增加工人的数量,边际产量就开始递减了,就是说,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产量的增加量不断递减,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值。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表明,将一种可变投入要素追加到既定数量的不变投入要素上时,每单位可变投入要素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如劳动被更多地追加于既定数量的土地、机器和其他投入要素上时,增加的每单位劳动所能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土地会越来越拥挤,机器会被过度地使用,从而劳动的边际产量会下降,甚至达到人多碍事、产量下降的程度。
要正确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随着可变要素的连续增加,边际产量的变化要经历递增、递减,最后变为负数的全过程。递增是因为在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很少时,不变要素的潜在效率未能得到很好地发挥,随着可变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不变要素的潜在效率得以慢慢发挥出来,因此,能够实现边际产量的不断递增。随着可变投入要素数量的不断增加,一旦不变要素的潜在效率全部发挥出来以后,边际产量就开始出现递减。理解这个规律的重要意义在于:要素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的组合比例,在这个最佳的比例上,效率最高。当其他要素的数量不变,一种要素连续增加时,迟早会出现边际产量递减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边际产量并不是一开始就递减的。
其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适用于要素的组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生产过程,如手工种地的过程中,农民和土地的比例是可以变动的。如果某些产品的生产是使用固定比例的生产要素,那么,这个规律就不适用了。如工人操作缝纫机,缝纫机和工人的比例是1:1,在缝纫机数量不变的情况,增加工人的数量,既不能增加产出,也不会造成减产,只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最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前提条件是技术水平不变。若技术水平发生变化,这个规律就不存在。在历史上,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正是没有考虑到长期的技术进步,错误地预计了人口增加带来的后果。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认为,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他认为,土地供应是固定的,土地是不变的投入要素,劳动力是可变投入要素。虽然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但是按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粮食产量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最后的结果是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粮食的增长速度,人类最终将无粮可吃。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对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错误理解的结果。
事实证明,随着技术的进步,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也就是说,在既定数量的土地上增加其他可变要素的投入,可以实现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从1964年开始,他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和800公斤。目前,他领导研究的超级杂交稻项目正朝着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顺利推进。20多年来,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这些都说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适用于短期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
◆边际报酬递减的原因
为什么会存在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呢?其原因是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间存在一个最佳的比例。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两类要素之间的比例与这个“最佳的比例”越接近,边际产量越大;反之,偏离越远,边际产量越小。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投入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如前文所介绍的工厂的例子,假设机器和工人的最佳组合比例是1:5,也就是说1台机器配备5个工人,效率是最高的。如果有一台机器,在工人的数量从0增加到5的过程中,由于要素比例不断接近1:5,所以每增加一名工人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不断增加的,即边际报酬是不断递增的;当工人的数量达到5人时,边际产量最大;随后,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要素之间的比例开始偏离1:5,出现人员过多、生产效率下降的现象,此时边际产量逐渐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实际生产中存在许多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要素组合比例的配置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效率:
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来说,水和肥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没有水分,作物无法生存。没有肥料,作物不一定会死,但是因为缺乏营养,作物苗小杆弱。因此,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必须进行施肥。在正常情况下,根系细胞液的浓度比土壤溶液的浓度高,土壤中的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元素能通过根系表皮不停地向根内渗透,供给植株生长和发育。当施肥量较少的时候,随着施肥数量的增多,农作物的生长旺盛;当施肥量达到一定值时,农作物的生长最好。如果继续增加施肥量,则土壤中水溶液的浓度就会超过根系细胞液的浓度,这时,根系不但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农作物体内的水分反而会通过根系表皮细胞这个半渗透膜向土壤中倒渗出,导致作物因缺水而死亡。因此,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水和肥的数量要合适,在水分充足的前提下辅助合理施肥,产量必定会有所增加,水分过多或施肥过多都对农作物有害。
我国部分国有企业人员过多、人浮于事,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实际上就是资源配置失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就是对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一方面,在短期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精简人员,使得要素组合比例达到最优,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劳动被机器所替代,只需要较少的要素投入就能生产出相同的产品。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运用
边际报酬递减是技术水平不变情况下的短期生产基本规律。为避免边际报酬递减现象的发生,生产中我们要合理配置各种要素的组合数量,避免由于要素组合不适当导致资源浪费,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和企业经营管理中更要注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运用。
第一,农业方面的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为了避免农业生产中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我们可以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组合。
关于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式的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的依据之一就是肥料的边际报酬递减,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是从施肥的年度来分析,即开始施肥时产量递增,当增产到一定限度后,便开始递减。施用相同数量的肥料,所得报酬逐年减少,形成一个抛物线。另一方面是从单位肥料形成的产量来分析,随着施肥量的递增,报酬递减,也称肥料报酬递减规律。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合理运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抛弃类似于“肥大水勤,不用人问”的传统经验,克服盲目施肥浇水的旧习惯。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工业的技术进步相比,农业生产中的技术进步要困难得多,因此,对农业的投资很容易面临边际报酬递减的瓶颈。就中国来说,农业的投资收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报酬递增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第一次真真切切做了土地的主人,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土地的收益率也有极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相应增加了。第二阶段,边际报酬递减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随着农民物质投入的增加,农业生产出现了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农业边际报酬递减促使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投入越多,边际报酬递减现象愈加突出,以至于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增长快于产量的增长,导致农民家庭收入直接减少。此外,由于技术进步带来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农民、机器设备和土地之间形成新的比例,既定土地上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最终部分农民不得不从土地中游离出来,成为隐性失业者,或进入城市寻找工作。因此,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之一。
第二,企业管理中的边际报酬递减现象。在生产过程中,企业也可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对所拥有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关于合理的雇员数量。企业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只要增加雇员能够为企业带来净利润的增加,那么,企业就应当继续增加雇员,反之亦然。如某企业在同一岗位上招聘员工,实行同工同酬,随着新员工数量的不断增加,其所能带来的边际收益可能会出现递减。当边际收益递减到与该岗位的薪酬水平相等时,企业就应该停止招聘新员工了。企业雇用人员应遵循的原则是:新员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新员工的薪酬,即边际成本。企业按照这个原则确定雇员数量,就可以消除边际收益递减的不良影响。
关于有效的员工培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技术水平不变。那么,通过实施有效的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就能够改变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尽量避免该规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于基础性的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合理确定一项工作需要多少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人与事的匹配,才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岗位设计和人员配备,才能够促进最优工作效率的实现。如一项工作可以包含一个岗位,也可以包含若干个岗位;一个岗位可以只有一名员工,也可以有多名员工,只有通过科学的工作分析才能确定一项工作究竟需要设置多少岗位,一项岗位上应该配备几名员工,避免由于资源配置不适当所导致的边际报酬递减现象。
总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过程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应该按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要素的投入,以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