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试技术
胡凯光
目录
暂无搜索结果
1 第1单元
1.1 第1章绪论
1.2 第2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
1.3 第3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1.4 第4章酸碱滴定法
1.5 第5章配 位 滴 定 法
1.6 第6章氧 化 还 原 滴 定 法
1.7 第7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1.8 第8章 电位法
1.9 第9章吸光光度法分析法
1.10 第10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1.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及其分类
2 第一章 绪论
2.1 分析化学的任务及其分类
2.2 分析化学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3 第二章 定量分析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3.1 准确度与精密度
3.2 误差的产生及其减免
3.3 定量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3.4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5 每章一练
4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述
4.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4.2 滴定分析法计算
4.3 每章一练
5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5.1 酸碱质子理论
5.2 溶液中pH值的计算
5.3 酸碱指示剂
5.4 酸碱滴定法的原理——一元强酸碱的滴定
5.5 酸碱滴定法的原理——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5.6 酸碱滴定法的原理——多元酸碱的滴定
5.7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5.8 每章一练
6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6.1 配位滴定法
6.2 影响配位滴定的因素
6.3 配位滴定法的原理
6.4 金属指示剂
6.5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6.6 每章一练
7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7.1 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
7.2 高锰酸钾法
7.3 重铬酸钾法
7.4 碘量法(一)
7.5 碘量法(二)
7.6 每章一练
8 沉淀滴定法
8.1 沉淀滴定法、摩尔法
8.2 佛尔哈德法、法扬司法
8.3 每章一练
9 重量分析法
9.1 重量分析法的特点与要求
9.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9.3 沉淀的形成条件
9.4 重量分析法的计算
9.5 每章一练
10 第一章 绪论
10.1 分析化学的任务及其分类
11 分析化学绪论
11.1 教材与参考文献
11.2 分析化学的定义
11.3 分析化学与化学的关系
11.4 分析化学的任务
11.5 分析化学的作用
11.6 分析化学的分类及方法的选择
11.7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11.8 分析化学的过程及结果的表示
11.9 滴定分析法概论
11.10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1.11 滴定分析中体积测量及计算
12 分析试样的采样与制备
12.1 试样的采集
12.2 试样的制备
12.3 试样的分解及滴定前的预处理
13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13.1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误差、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
13.2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13.3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误差的传递
13.4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3.5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13.6 显著性检验
13.7 可疑值取舍
13.8 回归分析法
13.9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4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14.1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误差、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
14.2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14.3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误差的传递
14.4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4.5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14.6 显著性检验
14.7 可疑值取舍
14.8 回归分析法
14.9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5 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5.1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概述
15.2 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5.3 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
15.4 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15.5 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可
16 酸碱滴定法
16.1 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
16.2 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与分布分数
16.3 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16.4 酸碱缓冲溶液
16.5 酸碱指示剂
16.6 酸碱滴定原理
16.7 终点误差
16.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6.9 1—5章单元测验
17 分析技能实验内容
17.1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7.2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
17.3 实验一 电子天平称量练习实录
17.4 实验二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实录
17.5 实验三 HCl溶液的标定
17.6 实验四 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测定
18 期末复习练习
18.1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练习
18.2 分析化学期末练习答案
18.3 分析技能复习练习
配位滴定法
上一节
下一节
选择班级
确定
取消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