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搜索结果
-
1 核物理基础
-
1.1 放射治疗简介
-
1.2 基本概念
-
1.3 放射性
-
2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2.1 基本概念
-
2.2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2.3 X(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3 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测量
-
3.1 剂量学中的辐射量及其单位
-
3.2 电离室测量吸收剂量的原理
-
3.3 电离辐射质的确定
-
3.4 吸收剂量的其它测量方法
-
4 放射治疗机和放射源
-
4.1 X射线治疗机
-
4.2 钴-60治疗机
-
4.3 电子直线加速器
-
4.4 多叶准直器
-
4.5 重粒子治疗
-
4.6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4.7 后装治疗机
-
4.8 放射源的种类及其照射方式
-
5 X(γ)射线射野剂量学
-
5.1 人体模型
-
5.2 百分深度剂量分布
-
5.3 组织空气比
-
5.4 组织最大剂量比
-
5.5 等剂量分布与射野离轴比
-
5.6 处方剂量计算
-
5.7 不规则射野
-
5.8 楔形照射野
-
6 高能电子束射野剂量学
-
6.1 治疗电子束的产生
-
6.2 电子束射野剂量学
-
6.3 电子束治疗的计划设计
-
7 近距离照射剂量学
-
7.1 近距离照射剂量学基本特点
-
7.2 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
-
7.3 放射源的定位技术
-
7.4 腔内照射剂量学
-
7.5 组织间照射剂量学
-
8 治疗计划设计的物理原理和生物学基础
-
8.1 计划设计中的临床和生物学因素
-
8.2 临床剂量学原则及靶区剂量规定
-
8.3 照射技术和射野设计原理
-
9 治疗计划的设计与执行
-
9.1 治疗计划设计步骤
-
9.2 治疗体位及体位固定技术
-
9.3 模拟定位机和CT模拟机
-
9.4 三维治疗计划系统
-
10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
10.1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概述
-
10.2 调强的方式与实现
-
10.3 IMRT工作流程
-
11 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11.1 执行质量保证的必要性
-
11.2 靶区剂量的确定和临床对剂量准确性的要求
-
11.3 放射治疗过程及其对剂量准确性的影响
-
11.4 物理技术方面的质量保证
-
11.5 质量保证组织及内容
-
11.6 放疗中的辐射防护
-
12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
12.1 简介
-
12.2 IGRT的设备
-
12.3 图像引导的临床应用和目前进展
选择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