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

张欣 常红 李子勋 赵然 苑媛 甄宏丽 费国忠 田春岐

目录

  • 1 健康生活方式
    • 1.1 健康与健康行为
      • 1.1.1 健康的概念
      • 1.1.2 健康与疾病
      • 1.1.3 健康与亚健康
      • 1.1.4 预防的概念
      • 1.1.5 健康行为
    • 1.2 合理膳食与健康促进
      • 1.2.1 合理营养
      • 1.2.2 合理膳食
      • 1.2.3 世界膳食结构模式
      • 1.2.4 我国膳食结构及存在的问题
      • 1.2.5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 1.2.6 平衡膳食宝塔
  • 2 疾病预防
    • 2.1 慢性病概念和特征
    • 2.2 慢性病流行病学特点
    • 2.3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 2.4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
    • 2.5 控制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措施
    • 2.6 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
    • 2.7 案例分析
  • 3 心理健康
    •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压力应对
      • 3.1.1 心理健康的定义
      • 3.1.2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 3.1.3 积极面对压力
      • 3.1.4 应对压力小技巧
    • 3.2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 3.2.1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 3.2.2 人际交往中的印象管理
      • 3.2.3 人际交往的技巧
    • 3.3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 3.3.1 情绪的定义
      • 3.3.2 情绪的组成要素
      • 3.3.3 情绪的功能
      • 3.3.4 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问题及特点
      • 3.3.5 理性情绪疗法
      • 3.3.6 不合理信念及情绪疗法
      • 3.3.7 应对负面情绪 培养积极情绪
    • 3.4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与应对
      • 3.4.1 大学校园常见的心理疾病
      • 3.4.2 大学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 3.4.3 校园自杀危机的干预
      • 3.4.4 自杀预兆的识别与应对
  • 4 性与生殖健康
    • 4.1 性道德与人格品质
    • 4.2 深度认识艾滋病
      • 4.2.1 艾滋病防治学习目标
      • 4.2.2 HIV的致病机理
      • 4.2.3 感染HIV后经历的几个阶段
      • 4.2.4 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
    • 4.3 艾滋病的防治
      • 4.3.1 艾滋病的防治策略
      • 4.3.2 治疗方法及面临困难
      • 4.3.3 积极预防艾滋病
      • 4.3.4 大学生群体的防艾现状
      • 4.3.5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 4.4 避孕手册
      • 4.4.1 屏障避孕篇
      • 4.4.2 激素避孕篇
      • 4.4.3 避孕环篇
      • 4.4.4 片外篇
      • 4.4.5 急救篇
  • 5 安全应急与避险
    • 5.1 突发事件安全
      • 5.1.1 现场急救与伤情判断
      • 5.1.2 呼救的要点
      • 5.1.3 心肺复苏的内容与操作
      • 5.1.4 止血
      • 5.1.5 包扎
      • 5.1.6 固定与搬运术的方法
      • 5.1.7 溺水与触电的急救方法
      • 5.1.8 烧烫伤的急救方法
      • 5.1.9 火灾与地震的急救处理
      • 5.1.10 中暑与交通事故的急救方法
    • 5.2 网络安全
      • 5.2.1 常见网络危害
      • 5.2.2 网络安全现状
      • 5.2.3 计算机病毒基本知识
      • 5.2.4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 5.2.5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 5.2.6 黑客的攻防
      • 5.2.7 防火墙技术
  • 6 阅读
    • 6.1 阅读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年龄、性别、遗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和肥胖、不健康膳食、缺乏身体活动、吸烟、精神压力过大、过量饮酒等都是慢性病事件的危险因素。除年龄、性别和遗传背景无法改变外,其他危险因素都是可以干预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提出,导致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常见的、可变的,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不健康饮食、不锻炼身体和使用烟草。在世界所有地区、所有年龄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这些危险因素都是导致绝大多数慢性病患者死亡的原因。

(1)不良饮食习惯是慢性生活方式病的基础。在我国,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饮食模式从20世纪50-70年代的以粮食和蔬菜为主,油、鸡蛋、鱼、肉等的定量供给,转变成现在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三高饮食”。尤其是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而谷类食物摄入不足。调查显示,2002年城市居民日均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6%,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而谷类食物的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55%~65%的合理范围。脂肪摄入量超过合理摄入量的上限,是造成营养过剩的主要因素。营养过剩导致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大幅度增加,而超重和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

(2)不锻炼身体是导致慢性病的第二大危险因素。归根结底,原因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与从前不同,如今上楼乘电梯,出门坐汽车,家务劳动电器化,工作电脑化,走路的时间越来越少,身体活动也越来越少。这几年我们单位每年都进来不少学生,可是一到运动场,打篮球、乒乓球的,主力还是那几个老面孔,即使有年轻人补充进来,也难成主力,主要是不喜欢运动。我只要有点时间,就尽量安排游泳、打球,我看现在很多小伙子、小姑娘,下了班后,聚在一起吃饭、看电影、甩扑克、上网玩游戏的不少,但是换上运动服去出汗的人还真不多。平时工作也很忙,不也能坚持做到吗?关键是重视,养成锻炼的习惯。不爱运动,摄入多,消耗少,两者不平衡,这就是现代社会“胖墩”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胖墩是个通俗的讲法,其实是超重和肥胖,主要是身体异常或过量的脂肪积累。体重指数是判断超重和肥胖最有用的衡量标准,其定义为按千克计算的体重除以按米计算的身高的平方(kg/m2)。体重指数等于或大于25为“超重”,体重指数等于或大于30为“肥胖”。超重和肥胖曾经被视为仅在高收入国家存在的问题,但现在中低收入国家,尤其是城市中,也呈急剧上升的趋势。我国卫生部2002年的资料显示:全国成人约有2亿人超重,6000多万人发生肥胖,超重率已达22.8%,肥胖率为7.1%。

(3)吸烟问题。吸烟可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患病危险,已是不争的事实。烟草内含数十种毒性物质,多项流行病学的研究已证实,吸烟可导致冠心病、肺癌和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我国目前约有3.5亿的吸烟人群,不吸烟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也遭到“二手烟”的危害。

不健康饮食、不锻炼身体和吸烟,这三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不断蔓延的各种慢性病,如今在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常见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血压。我国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近50年来持续上升。更令人担忧的是,只有不到1/3的患者知道自己患病,仅有1/4左右的患者接受治疗,血压控制率仅为6.1%,也就是说,多数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