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大学﹒梦 ——大学的梦想与现实
    • 1.1 大学态度
    • 1.2 大学功能
    • 1.3 大学构造
  • 2 大学﹒志 ——大学生的目标制定
    • 2.1 多元目标
    • 2.2 合理目标
    • 2.3 目标管理
  • 3 大学﹒道 ——大学的精神追求
    • 3.1 社会精英
    • 3.2 大学生形象
    • 3.3 重塑理想
  • 4 大学﹒立 ——大学生的自主习惯
    • 4.1 走向独立
    • 4.2 自主要求
    • 4.3 自我反省
  • 5 大学﹒路 ——大学生的规划路径
    • 5.1 优化方案
    • 5.2 执行能力
    • 5.3 时间管理
  • 6 大学﹒学 ——大学生的学习规划
    • 6.1 课堂学习
    • 6.2 大学阅读
    • 6.3 实验学习
  • 7 大学﹒能 ——大学生的能力拓展
    • 7.1 竞争能力
    • 7.2 思维能力
    • 7.3 社会实践
  • 8 大学﹒问 ——大学生的创新创造
    • 8.1 课程论文
    • 8.2 课题研究
    • 8.3 毕业论文
  • 9 大学﹒考 ——大学生的考试准备
    • 9.1 课程评价
    • 9.2 升学深造
    • 9.3 “考碗”一族
  • 10 大学﹒诚 ——大学生的诚实守信
    • 10.1 诚信考试
    • 10.2 学术规范
    • 10.3 贷款信用
  • 11 大学﹒和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 11.1 请教师长
    • 11.2 上铺兄弟
    • 11.3 同窗情谊
  • 12 大学﹒爱 ——大学生的恋爱观
    • 12.1 恋爱“季节”
    • 12.2 恋爱学问
    • 12.3 恋爱问题
  • 13 大学﹒身 ——大学生的运动规划
    • 13.1 健身“达人”
    • 13.2 运动“家族”
    • 13.3 体育竞技
  • 14 大学﹒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14.1 健康心理
    • 14.2 自我调适
    • 14.3 心理救助
  • 15 大学﹒美 ——大学生的艺术生活
    • 15.1 艺术修养
    • 15.2 艺术技能
    • 15.3 艺术活动
  • 16 大学﹒财 ——大学生的理财规划
    • 16.1 消费支出
    • 16.2 勤工助学
    • 16.3 投资体验
  • 17 大学﹒业 ——大学生的择业规划
    • 17.1 择业定位
    • 17.2 择业途径
    • 17.3 择业关键
  • 18 大学﹒创 ——大学生的创业选择
    • 18.1 理性创业
    • 18.2 创业时机
    • 18.3 创业准备
  • 19 俞敏洪先生与熊丙奇老师共话大学生活
    • 19.1 大学意义
    • 19.2 留学问题
    • 19.3 就业选择
  • 20 阅读
    • 20.1 阅读
社会实践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社会实践何时赢来社会总动员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到,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出师不利。”北京某高校学生李啸洋这样形容自己今年的社会实践。“我们一开始联系了三四家与项目相关的单位,但都被‘无情’回绝了。最后,还是我们团队的一位成员托关系找到了一家肯‘收留’我们的机构。”

记者调查发现,学生自己联系调研单位,普遍都要吃上几回“闭门羹”。因社会支持不给力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在制约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健康发展。


  遭遇“冷眼” “钱关”难过

北京某高校学生罗婧的“不爽”,要从给调研单位拨打的第一个电话说起。“今年,我们的项目《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通过后,马上联系了一家外地创业机构,但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并不热情,还盘问我们的住宿酒店和调研目的,最后在我们的软磨硬泡下才松了口。”

“我们的项目才申下1000元,而我们团队共有7人,平摊到每个人头上也就100多元。”尽管山东某高校学生张诗奇想尽办法节省经费,比如为了省住宿费住在同学家等,但最后结算,每个人还是自己掏了将近500元。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65.65%的大学生受访者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73.48%的受访者所在学院或学校设立了专项资助,所获资助额度低于500元的团队占62.37%

从该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资金主要由学校提供。但这些资金真的够吗?

今年,山西某高校学生闫冰因参加社会实践,自己花了2000多元,“不管能否申请到学校的项目经费,自掏腰包都是肯定的,只不过是多少而已”。

利用网络众筹经费,成为学生们闯“钱关”的一种新方式,但现在看来,效果有限。正在长白山进行暑期调研的北京某高校学生周鹏及其团队就在“追梦筹”平台上发起了资金众筹。然而,到了截止时间,他们却只筹到440元,相比9000元的目标差距很大。

透支热情 难以双赢

“虽然我们提倡学生自主组队开展社会实践,但实际情况是,完全依赖学生自己联系社会实践困难很大。”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童文胜说。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认为,之所以遭遇“冷眼”,关键在于一些高校一直以来的形式主义、添乱式、扰民式的社会实践,早已透支了实践者的信用、接收单位的热情。

西安某创业园区发起人张途(化名)每年要接待十几拨前来调研的大学生,在他看来,一些调研单位没有和学校、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沟通、反馈机制,致使学生一些有价值的调研成果没有反馈回去,没有让调研单位“尝到甜头”。

“即便建立了反馈机制,受专业水平、社会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调研成果依然很难对调研单位产生公信力和吸引力。这种单向的支持,对调研单位而言更多是增添工作负担。”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占仁补充道。

对于经费紧张的问题,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主任李名梁分析道:“目前,有一些高校还没有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因而没有专项的经费投入。还有部分高校虽已将社会实践纳入该体系,但支持力度、经费投入都十分有限,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

建立社会资源统筹机制

如何把“冷眼”变为热情的互动,如何让“钱关”不再是前进的阻力,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必须从社会的大视角出发。”王占仁建议,高校应建立社会资源统筹机制,本着合作共建、双方受益的原则,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校企、校地双赢的合作联系模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平台,规范对接、输送、跟踪、管理、评价机制,按照学生专业及成长需求规划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保障和支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姜朝晖也认为,学校与地方政府和单位建立有效的互动反馈机制,是现行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当然,这也需要高校和指导老师严把调研成果的质量关,为地方政府和单位提供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单位尝到了‘甜头’,就会更愿意接收来实践的学生,而建立良性合作关系之后,学生团队也可以向当地政府申请资金资助,有效缓解经费紧张的问题。”

“除了学校要加大预算投入外,还要想办法走资金筹措多元化道路,如建立专门捐赠基金账户,寻求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的赞助。”罗志敏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洪成文强调,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法律层面加以规范,企业依法提供实践工资,动员社会资金设立实践赞助基金,学校援手拾遗补阙。”

知识点关联


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