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大学﹒梦 ——大学的梦想与现实
    • 1.1 大学态度
    • 1.2 大学功能
    • 1.3 大学构造
  • 2 大学﹒志 ——大学生的目标制定
    • 2.1 多元目标
    • 2.2 合理目标
    • 2.3 目标管理
  • 3 大学﹒道 ——大学的精神追求
    • 3.1 社会精英
    • 3.2 大学生形象
    • 3.3 重塑理想
  • 4 大学﹒立 ——大学生的自主习惯
    • 4.1 走向独立
    • 4.2 自主要求
    • 4.3 自我反省
  • 5 大学﹒路 ——大学生的规划路径
    • 5.1 优化方案
    • 5.2 执行能力
    • 5.3 时间管理
  • 6 大学﹒学 ——大学生的学习规划
    • 6.1 课堂学习
    • 6.2 大学阅读
    • 6.3 实验学习
  • 7 大学﹒能 ——大学生的能力拓展
    • 7.1 竞争能力
    • 7.2 思维能力
    • 7.3 社会实践
  • 8 大学﹒问 ——大学生的创新创造
    • 8.1 课程论文
    • 8.2 课题研究
    • 8.3 毕业论文
  • 9 大学﹒考 ——大学生的考试准备
    • 9.1 课程评价
    • 9.2 升学深造
    • 9.3 “考碗”一族
  • 10 大学﹒诚 ——大学生的诚实守信
    • 10.1 诚信考试
    • 10.2 学术规范
    • 10.3 贷款信用
  • 11 大学﹒和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 11.1 请教师长
    • 11.2 上铺兄弟
    • 11.3 同窗情谊
  • 12 大学﹒爱 ——大学生的恋爱观
    • 12.1 恋爱“季节”
    • 12.2 恋爱学问
    • 12.3 恋爱问题
  • 13 大学﹒身 ——大学生的运动规划
    • 13.1 健身“达人”
    • 13.2 运动“家族”
    • 13.3 体育竞技
  • 14 大学﹒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14.1 健康心理
    • 14.2 自我调适
    • 14.3 心理救助
  • 15 大学﹒美 ——大学生的艺术生活
    • 15.1 艺术修养
    • 15.2 艺术技能
    • 15.3 艺术活动
  • 16 大学﹒财 ——大学生的理财规划
    • 16.1 消费支出
    • 16.2 勤工助学
    • 16.3 投资体验
  • 17 大学﹒业 ——大学生的择业规划
    • 17.1 择业定位
    • 17.2 择业途径
    • 17.3 择业关键
  • 18 大学﹒创 ——大学生的创业选择
    • 18.1 理性创业
    • 18.2 创业时机
    • 18.3 创业准备
  • 19 俞敏洪先生与熊丙奇老师共话大学生活
    • 19.1 大学意义
    • 19.2 留学问题
    • 19.3 就业选择
  • 20 阅读
    • 20.1 阅读
艺术活动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大学社团招新 超八成大学生不肯做“文艺青年”

大学社团招新,戏曲协会“梨园社”两天仅有11人报名,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英语协会相当受大学生追捧,报名入社者达到750人。这两天,郑州大学多个社团正组织招新活动。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大学生不肯做“文艺青年”,而对英语、就业等实践性社团钟爱有加。 


  调查数据:13.4%大学生选择“艺术文化类”社团

在郑州大学,为期两天的社团招新活动刚刚落下帷幕。记者通过统计数据发现,此次招新该校新生共有7355人参与报名,其中艺术文化类社团招新情况不容乐观,只有987人报名参加,仅占全部社团新成员的13.4%。也就是说,有超过85%的大学生兴趣不在“文艺”,不甘心做个“文艺青年”。

这让郑大戏曲协会“梨园社”的负责人一筹莫展。两天时间,他们的社团只有11人报名参加。不仅仅是“梨园社”,不受大学新生“待见”的,还有电影协会、集邮协会以及多个文学类社团。

  大学新生:渴望社团经历能提供就业机会

相较兴趣爱好,大学生显然更热衷务实和功利性强的社团组织。

在郑州大学,选择实践服务类社团的大学新生占到26.8%;理论科技类社团招新1224人,占16.6%;运动休闲类社团招新1399人,占19%;兴趣爱好类社团招新1833人,占24.2%。这些数据无一不盖过了“艺术文化类”社团的风头。其中,英语协会和英语村,成为最受欢迎的社团,有750人报名入社。而一般的社团招新,报名人数只有50人上下。 

记者采访多位报名入社的大一新生,发现他们普遍带有明确的目的:或为丰富个人阅历,或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更有新生明确表示,希望借助社团这个平台与企业和社会进行接触,并获得企业赏识,以期顺利踏入职场。 

不少就业实践性社团也因此大受追捧。已与校外一家中介公司签订协议的就业实践俱乐部,在“招兵买马”时,就特别强调可通过中介公司给社团成员提供各种社会实践的岗位。 

此外,演讲与口才协会、营销协会、农乡建设研究协会等打着实践招牌的协会,报名人数也都在百人以上。 

“就业重压下,就连初入校门的大学新生也变得紧张起来。”知名人力资源专家、《1+1人才资讯》总经理刘渊对此评价,大学生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时,都已将自己的未来规划纳入其中,一方面提前谋划确实可能有利于就业;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兴趣爱好的普遍缺失,容易给大学教育抹上功利色彩。

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