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

刘晓春

目录

  • 1 第一章 绪论
    • 1.1 1认识经济地理学
    • 1.2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 1.2.1 2绪论
      • 1.2.2 3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 1.2.3 4禹供
      • 1.2.4 5商业地理和现代经济地理
      • 1.2.5 6二十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特点
    • 1.3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 1.4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 1.5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1.6 本章思考题
  • 2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 2.1.1 9区位概念
      • 2.1.2 10区位理论
      • 2.1.3 11区位条件
      • 2.1.4 12区位因子
    • 2.2 第二节 自然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2.1 13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2.2 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2.3 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2.4 自然环境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3 第三节 经济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3.1 14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3.2 15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3.3 16市场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4 第四节 技术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 2.4.1 17技术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4.2 18技术研发与应用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4.3 19信息技术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5 第五节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5.1 20交通网概念
      • 2.5.2 21通达度概念
      • 2.5.3 22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5.4 23交通运输方式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
    • 2.6 第六节 政策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6.1 24政策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6.2 25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2.7 本章思考题
  • 3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 3.1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 3.1.1 26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 3.1.2 28农业区位论理论假设
      • 3.1.3 29农业区位论要解决的问题
      • 3.1.4 30农业区位论概要
      • 3.1.5 31杜能环形成机制
      • 3.1.6 32杜能环(2)
      • 3.1.7 32杜能环(3)
      • 3.1.8 34杜能农业圈的应用
      • 3.1.9 35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 3.1.10 36杜能农业区位论理论与现实
      • 3.1.11 37逆杜能圈
    • 3.2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 3.2.1 38工业区位案例分析
      • 3.2.2 39区位因子
      • 3.2.3 40区位因子分类
      • 3.2.4 41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 3.2.5 42理论假设
      • 3.2.6 43原料指数
      • 3.2.7 44最小运费原理
      • 3.2.8 45一种原料一个市场工业区位
      • 3.2.9 46多个原料一个市场工业区位
      • 3.2.10 47综合等费用线
      • 3.2.11 48劳动费指向论
      • 3.2.12 49集聚指向论
      • 3.2.13 50集聚指向的影响及判断
      • 3.2.14 5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应用
      • 3.2.15 52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 3.2.16 53案例分析
    • 3.3 第三节 其他工业区位论
      • 3.3.1 54帕兰德区位论
      • 3.3.2 55帕兰德区位论对市场区域大小的影响
      • 3.3.3 56胡佛的区位理论
    • 3.4 第四节 行为区位论
      • 3.4.1 57行为区位论
      • 3.4.2 58费用和收入空间曲线
      • 3.4.3 59普雷特行为矩阵
    • 3.5 本章思考题
  • 4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 4.1 第一节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 4.1.1 60中心地理论背景与目的
      • 4.1.2 61基本概念
      • 4.1.3 62补充区域
      • 4.1.4 63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
      • 4.1.5 64中心地特征
      • 4.1.6 65中心地三原则与模型
      • 4.1.7 66理论假设与分析
      • 4.1.8 67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 4.1.9 68市场原则中心地特点
      • 4.1.10 69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 4.1.11 70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 4.1.12 71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 4.1.13 72中心地理论的实证分析
      • 4.1.14 73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问题
      • 4.1.15 74中心地理论的验证
      • 4.1.16 75唐山实例分析
    • 4.2 第二节 零售业区位论
      • 4.2.1 77零售业区位
      • 4.2.2 78地价对零售业区位的影响
      • 4.2.3 79零售业空间类型与结构
      • 4.2.4 80零售业引力模型
    • 4.3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论
      • 4.3.1 服务业区位论
      • 4.3.2 现代服务业区位选择
    • 4.4 本章思考题
  • 5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区位
    • 5.1 第一节 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 5.1.1 企业增长的动因
      • 5.1.2 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 5.2 第二节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 5.3 第三节 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 5.3.1 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
      • 5.3.2 公司组织结构空间特征
    • 5.4 本章思考题
  • 6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 6.1 第一节 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
      • 6.1.1 跨国公司概念
      • 6.1.2 跨国公司跨国原因分析
    • 6.2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 6.2.1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 6.2.2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选择
      • 6.2.3 公司总部区位选择
    • 6.3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 6.4 本章思考题
  • 7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
    • 7.1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
      • 7.1.1 89区域概念
      • 7.1.2 90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 7.1.3 91区域问题研究途径
      • 7.1.4 9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 7.1.5 93区域经济增长的解释
      • 7.1.6 94区域增长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 7.1.7 95区域增长理论-胡佛-费希尔理论
      • 7.1.8 96其他区位经济增长理论
    • 7.2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
      • 7.2.1 97区域经济结构
      • 7.2.2 98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 7.2.3 99三次产业分类
      • 7.2.4 100产业功能分类
      • 7.2.5 101其他产业分类
      • 7.2.6 102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
      • 7.2.7 103产业结构演进的机制
      • 7.2.8 104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7.2.9 105原因分析
      • 7.2.10 106库茨涅兹法则
      • 7.2.11 107霍夫曼定理
      • 7.2.12 108雁行学说
      • 7.2.13 109增长极理论
      • 7.2.14 110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 7.2.15 111案例分析
    • 7.3 第三节 区域发展战略
    • 7.4 本章思考题
  • 8 第八章 区域空间结构
    • 8.1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 8.1.1 113 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
      • 8.1.2 114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 8.2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于发展机制
      • 8.2.1 115区位指向论
      • 8.2.2 116集聚与扩散机制
    • 8.3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 8.3.1 117极核式空间结构
      • 8.3.2 118点轴式空间结构
      • 8.3.3 119网络式空间结构
      • 8.3.4 120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 8.3.5 121区域空间结构的意义
    • 8.4 本章思考题
  • 9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 9.1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 9.1.1 122极化-涓滴理论
      • 9.1.2 123梯度推移学说
      • 9.1.3 124中心外围理论
    • 9.2 第二节 区域经济联系
      • 9.2.1 125区域分工理论
      • 9.2.2 126分工理论范例
      • 9.2.3 127要素禀赋学说
      • 9.2.4 128区域合作
      • 9.2.5 129倒U形学说
    • 9.3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 9.3.1 130区域经济差异概述
      • 9.3.2 131区域经济差异调控
      • 9.3.3 132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
      • 9.3.4 133基尼系数
      • 9.3.5 134区域发展差异案例分析
      • 9.3.6 135区域发展差异案例分析(续)
      • 9.3.7 136区域发展差异案例分析(续)
      • 9.3.8 137区域发展差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10 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
    • 10.1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 10.1.1 137经济全球化概念
      • 10.1.2 138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 10.2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 10.2.1 139全球化的特点
      • 10.2.2 140不同产业受到的影响不一样
    • 10.3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发展
      • 10.3.1 141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化
      • 10.3.2 142全球化向地方渗透
      • 10.3.3 143全球化中的中国
  • 11 第十一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 11.1 144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