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吴丽萍

目录

  • 1 第一章 绪论
    • 1.1 第一节 微生物的定义
    • 1.2 第二节 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 1.3 第三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的关系
    • 1.4 第四节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 2 第二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2.1 第一节 细菌
      • 2.1.1 细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2.1.2 细菌的群体形态
    • 2.2 第二节 放线菌
      • 2.2.1 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 2.2.2 放线菌的繁殖和群体特征
    • 2.3 第三节 蓝细菌和古生菌
    • 2.4 第四节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 3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3.1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 3.1.1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 3.1.2 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 3.2 第二节 酵母菌
      • 3.2.1 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和构造
      • 3.2.2 酵母菌的繁殖和生活史
    • 3.3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 3.3.1 霉菌的分布与人类的关系
      • 3.3.2 霉菌细胞形态和构造
      • 3.3.3 霉菌的繁殖与菌落
  • 4 第四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 4.1 第一节 病毒
      • 4.1.1 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 4.1.2 病毒的分类
      • 4.1.3 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 4.2 第二节 亚病毒因子
      • 4.2.1 类病毒、拟病毒
      • 4.2.2 卫星病毒、卫星RNA
      • 4.2.3 朊病毒
    • 4.3 第三节 病毒与实践
  • 5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 5.1 第一节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 5.1.1 碳源
      • 5.1.2 氮源
      • 5.1.3 能源
      • 5.1.4 生长因子
      • 5.1.5 无机盐
      • 5.1.6 水
    • 5.2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 5.3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 5.4 第四节 培养基
      • 5.4.1 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 5.4.2 培养基的种类
  • 6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城代谢
    • 6.1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 6.1.1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 6.1.2 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 6.2 第二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 6.2.1 自养微生物CO2固定
      • 6.2.2 生物固氮
      • 6.2.3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 6.3 第三节 微生物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 6.3.1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 6.3.2 代谢调节在工业中的应用
  • 7 第七节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 7.1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 7.1.1 测生长量
      • 7.1.2 计繁殖数
    • 7.2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 7.2.1 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 7.2.2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 7.2.3 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 7.3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 7.3.1 温度
      • 7.3.2 氧气
      • 7.3.3 pH
    • 7.4 第四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 7.4.1 几个基本概念
      • 7.4.2 物理灭菌因素的代表-高温
      • 7.4.3 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
  • 8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 8.1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8.2 第二节 基因突变与诱变育种
      • 8.2.1 基因突变
      • 8.2.2 突变与育种
    • 8.3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 8.3.1 原核生物基因重组
      • 8.3.2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 8.4 第四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 9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 9.1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 9.1.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9.1.2 菌种资源的开发
    • 9.2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 9.3 第三节 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
      • 9.3.1 碳素循环
      • 9.3.2 氮素循环
      • 9.3.3 硫素循环及磷素循环
    • 9.4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 9.4.1 水体富营养化与微生物治理
      • 9.4.2 沼气发酵与环境保护
  • 10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 10.1 第一节 传染
    • 10.2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 10.3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 10.4 第四节免疫方法及其应用
    • 10.5 第五节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 11 第十一章 微生物分类和鉴定
    • 11.1 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
    • 11.2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
    • 11.3 第三节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 11.4 第四节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

分类和鉴定

定义:按微生物的亲缘把它们安排成条理清楚的各种分类单元或分类群的科学。

任务:分类、鉴定、命名

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

界 Kingdom

门 Phylum(或Division)——亚门

纲 Class ——亚纲

——超目

目 Order ——亚目

  科 Family ——亚科

     ——族

 ——亚族

 属 Genus 

       种 Species

种的概念

定义: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在微生物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作为具体标本,它就是该种的模式种。

新种: sp.nov.或nov. sp.,新被鉴定的种发表时应在其学名后标上sp.nov.的符号,新种发表前应将其模式菌株的培养物存放在一个永久性的保藏机构,并应允许人们从中取得。

微生物的学名

命名:菌种的科学名称。菌种的学名是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规》命名的国际学术界公认,并通用的名称。

命名原则:

学名=属名+种的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和鲜明定名年份

规定与常识:属名应大写首字母、单数、可以组合外而成。种的加词代表一个种的次要特征,首字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