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immunity):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概念: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
一、传染与传染病
传染病:
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会传播和流行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特点:有特异的病原体;有传染性;宿主能产生免疫性;有流行病学规律;可防可控
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
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传染,又称感染:
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在突变其宿主三道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产生特殊酶和毒素,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的过程。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因素
(一)病原体
1、毒力
毒力,又称致病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对细菌而言,包括吸附、侵入、定殖、扩散、抵抗、毒素等因素
2、数量
不同病原体引起宿主致病所需的数量是不同的。
伤寒沙门氏菌:108-109个/宿主
霍乱弧菌:106个/宿主
痢疾志贺氏菌:7个/宿主
3、侵入门径
消化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
泌尿生殖道感染
创口感染
(二)宿主的免疫力
疫(immunity):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传统的免疫概念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随着科学的发展,免疫的的现代概念已大大超出了抗传染免疫的范围。实际上,机体除了对微生物的刺激,能发生免疫反应外,对一切抗原异物甚至改变了的自身成分也能发生反应,并且反应的结果可能是对身体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宿主的免疫力(immunity):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immunologic )、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宿主的免疫力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
(三)环境因素
三、传染的可能结局
隐性传染: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
带菌状态:
如果病原体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二者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就称为带菌状态。这种长期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称为带菌者,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分危险。
显性传染: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
按发病时间的长短:
急性传染:病程仅数日至数周,如流行性脑膜炎和霍乱等;多为细胞外寄生物引起!
慢性传染:病程往往长达数月至数年,如结核病、麻风病等。多由细胞内寄生物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