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吴丽萍

目录

  • 1 第一章 绪论
    • 1.1 第一节 微生物的定义
    • 1.2 第二节 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 1.3 第三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的关系
    • 1.4 第四节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 2 第二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2.1 第一节 细菌
      • 2.1.1 细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2.1.2 细菌的群体形态
    • 2.2 第二节 放线菌
      • 2.2.1 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 2.2.2 放线菌的繁殖和群体特征
    • 2.3 第三节 蓝细菌和古生菌
    • 2.4 第四节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 3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3.1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 3.1.1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 3.1.2 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 3.2 第二节 酵母菌
      • 3.2.1 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和构造
      • 3.2.2 酵母菌的繁殖和生活史
    • 3.3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 3.3.1 霉菌的分布与人类的关系
      • 3.3.2 霉菌细胞形态和构造
      • 3.3.3 霉菌的繁殖与菌落
  • 4 第四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 4.1 第一节 病毒
      • 4.1.1 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 4.1.2 病毒的分类
      • 4.1.3 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 4.2 第二节 亚病毒因子
      • 4.2.1 类病毒、拟病毒
      • 4.2.2 卫星病毒、卫星RNA
      • 4.2.3 朊病毒
    • 4.3 第三节 病毒与实践
  • 5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 5.1 第一节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 5.1.1 碳源
      • 5.1.2 氮源
      • 5.1.3 能源
      • 5.1.4 生长因子
      • 5.1.5 无机盐
      • 5.1.6 水
    • 5.2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 5.3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 5.4 第四节 培养基
      • 5.4.1 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 5.4.2 培养基的种类
  • 6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城代谢
    • 6.1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 6.1.1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 6.1.2 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 6.2 第二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 6.2.1 自养微生物CO2固定
      • 6.2.2 生物固氮
      • 6.2.3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 6.3 第三节 微生物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 6.3.1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 6.3.2 代谢调节在工业中的应用
  • 7 第七节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 7.1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 7.1.1 测生长量
      • 7.1.2 计繁殖数
    • 7.2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 7.2.1 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 7.2.2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 7.2.3 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 7.3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 7.3.1 温度
      • 7.3.2 氧气
      • 7.3.3 pH
    • 7.4 第四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 7.4.1 几个基本概念
      • 7.4.2 物理灭菌因素的代表-高温
      • 7.4.3 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
  • 8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 8.1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8.2 第二节 基因突变与诱变育种
      • 8.2.1 基因突变
      • 8.2.2 突变与育种
    • 8.3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 8.3.1 原核生物基因重组
      • 8.3.2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 8.4 第四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 9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 9.1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 9.1.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9.1.2 菌种资源的开发
    • 9.2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 9.3 第三节 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
      • 9.3.1 碳素循环
      • 9.3.2 氮素循环
      • 9.3.3 硫素循环及磷素循环
    • 9.4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 9.4.1 水体富营养化与微生物治理
      • 9.4.2 沼气发酵与环境保护
  • 10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 10.1 第一节 传染
    • 10.2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 10.3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 10.4 第四节免疫方法及其应用
    • 10.5 第五节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 11 第十一章 微生物分类和鉴定
    • 11.1 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
    • 11.2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
    • 11.3 第三节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 11.4 第四节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第一节 传染

免疫(immunity):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概念: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

一、传染与传染病

传染病:

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会传播和流行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特点:有特异的病原体;有传染性;宿主能产生免疫性;有流行病学规律;可防可控

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

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传染,又称感染:

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在突变其宿主三道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产生特殊酶和毒素,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的过程。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因素

(一)病原体

              1、毒力

毒力,又称致病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对细菌而言,包括吸附、侵入、定殖、扩散、抵抗、毒素等因素

              2、数量

不同病原体引起宿主致病所需的数量是不同的。

伤寒沙门氏菌:108-109个/宿主

霍乱弧菌:106个/宿主

痢疾志贺氏菌:7个/宿主

              3、侵入门径

消化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

泌尿生殖道感染

创口感染

(二)宿主的免疫力

疫(immunity):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传统的免疫概念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随着科学的发展,免疫的的现代概念已大大超出了抗传染免疫的范围。实际上,机体除了对微生物的刺激,能发生免疫反应外,对一切抗原异物甚至改变了的自身成分也能发生反应,并且反应的结果可能是对身体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宿主的免疫力(immunity):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immunologic )、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宿主的免疫力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

(三)环境因素

三、传染的可能结局

隐性传染: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


带菌状态:

如果病原体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二者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就称为带菌状态。这种长期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称为带菌者,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分危险。

显性传染: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

按发病时间的长短:

急性传染:病程仅数日至数周,如流行性脑膜炎和霍乱等;多为细胞外寄生物引起!

慢性传染:病程往往长达数月至数年,如结核病、麻风病等。多由细胞内寄生物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