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吴丽萍

目录

  • 1 第一章 绪论
    • 1.1 第一节 微生物的定义
    • 1.2 第二节 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 1.3 第三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的关系
    • 1.4 第四节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 2 第二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2.1 第一节 细菌
      • 2.1.1 细菌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2.1.2 细菌的群体形态
    • 2.2 第二节 放线菌
      • 2.2.1 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 2.2.2 放线菌的繁殖和群体特征
    • 2.3 第三节 蓝细菌和古生菌
    • 2.4 第四节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 3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 3.1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 3.1.1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 3.1.2 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 3.2 第二节 酵母菌
      • 3.2.1 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和构造
      • 3.2.2 酵母菌的繁殖和生活史
    • 3.3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 3.3.1 霉菌的分布与人类的关系
      • 3.3.2 霉菌细胞形态和构造
      • 3.3.3 霉菌的繁殖与菌落
  • 4 第四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 4.1 第一节 病毒
      • 4.1.1 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 4.1.2 病毒的分类
      • 4.1.3 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 4.2 第二节 亚病毒因子
      • 4.2.1 类病毒、拟病毒
      • 4.2.2 卫星病毒、卫星RNA
      • 4.2.3 朊病毒
    • 4.3 第三节 病毒与实践
  • 5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 5.1 第一节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 5.1.1 碳源
      • 5.1.2 氮源
      • 5.1.3 能源
      • 5.1.4 生长因子
      • 5.1.5 无机盐
      • 5.1.6 水
    • 5.2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 5.3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 5.4 第四节 培养基
      • 5.4.1 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 5.4.2 培养基的种类
  • 6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城代谢
    • 6.1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 6.1.1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 6.1.2 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 6.2 第二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 6.2.1 自养微生物CO2固定
      • 6.2.2 生物固氮
      • 6.2.3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 6.3 第三节 微生物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 6.3.1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 6.3.2 代谢调节在工业中的应用
  • 7 第七节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 7.1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 7.1.1 测生长量
      • 7.1.2 计繁殖数
    • 7.2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 7.2.1 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 7.2.2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 7.2.3 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 7.3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 7.3.1 温度
      • 7.3.2 氧气
      • 7.3.3 pH
    • 7.4 第四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 7.4.1 几个基本概念
      • 7.4.2 物理灭菌因素的代表-高温
      • 7.4.3 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
  • 8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 8.1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8.2 第二节 基因突变与诱变育种
      • 8.2.1 基因突变
      • 8.2.2 突变与育种
    • 8.3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 8.3.1 原核生物基因重组
      • 8.3.2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 8.4 第四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 9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 9.1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 9.1.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9.1.2 菌种资源的开发
    • 9.2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 9.3 第三节 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
      • 9.3.1 碳素循环
      • 9.3.2 氮素循环
      • 9.3.3 硫素循环及磷素循环
    • 9.4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 9.4.1 水体富营养化与微生物治理
      • 9.4.2 沼气发酵与环境保护
  • 10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 10.1 第一节 传染
    • 10.2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 10.3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 10.4 第四节免疫方法及其应用
    • 10.5 第五节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 11 第十一章 微生物分类和鉴定
    • 11.1 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
    • 11.2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
    • 11.3 第三节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 11.4 第四节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1既利甲又利乙(+,+):共生互利共栖

2利甲而损乙(+,-):寄生,捕食,拮抗

3利甲而不损乙(+,0):偏利共栖

4不损甲而利乙(0,+):同3

5既不损甲也不损乙,好不利甲又不利乙(0,0):中性

6不利甲而损乙(0,-):偏害共栖

7损甲而利乙(-,+):同2

8损甲而不利乙(-,0):同6

9既损甲也损乙(-,-):竞争共栖

一、互生

定义: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生活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微生物间的互生关系:

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与纤维分解菌

氧化乙酸脱硫单胞菌与一种绿硫细菌,卫星状共栖,脱氢与光合

拉曼毛霉与一种红酵母,都是VB1需求者,都是只能合成硫胺素分子的一半结构;二者共栖时,互相吸收对方分泌物而可以不需要VB1,此为代谢共栖。

人体的肠道正常菌群:排阻、抑制外来致病菌,提供若干种维生素:如VB1、B2、B6、B12、VK、烟酸、泛酸、生物素、叶酸等,产生若干种酶类,一定程度的固氮作用,产气体和粪臭素。

混菌培养与生产实践

天然混菌培养——纯种混菌培养(人为的自觉的混合培养或混合发酵技术——生态工程)

二、共生 (互生关系的发展)

两种微生物共同生活时互相依赖彼此获取一定利益,一种类型脱离另一种类型就不能独立生活。

(一)微生物间的共生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共生体

(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菌根:外生,内生(丛枝菌根)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也是共生关系

(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1. 微生物与昆虫的共生:外共生和内共生

2. 反刍动物和瘤胃微生物 

三、寄生

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微生物间的寄生:噬菌体

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寄生:专性和兼性寄生

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寄生:病原微生物

四、拮抗

定义: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关系。

一般多用来指代微生物之间的“化学战术”

有时也将因某微生物生长而引起的其它条件改变抑制他种生物的现象称为拮抗,如缺氧、pH值改变等

拮抗关系的利用:为筛选抗生素、食品保藏、医疗保健、动植物病害防治等提供有效手段。

五、捕食

定义:一种较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间的捕食关系

原生动物吞食细菌和藻类的现象。

真菌捕食线虫和其它原生动物的现象

捕食现象的利用——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