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1.1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1.2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 1.3 第三节 扩大对外开放
    • 1.4 从耶鲁飞回来的村官
    • 1.5 邓小平“南方谈话”
  • 2 新建课程目录
  • 3 中共十九大精神解读
    • 3.1 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
    • 3.2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 3.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3.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3.6 十九大报告解读
  •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 4.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4.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4.4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 5.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5.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一)
    • 5.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二)
    • 5.4 全面依法治国
  •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6.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6.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一)
    • 6.3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二)
    • 6.4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三)
    • 6.5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 7.1 “社会”的含义
    • 7.2 “和谐”的科学涵义
    • 7.3 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 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
    • 7.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 7.6 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 7.7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
    • 7.8 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演变
    • 7.9 社会治理的主要途径
  •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8.1 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
    • 8.2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 8.3 中国共产党在人与自然理念上的演变历程
    • 8.4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一)
    • 8.5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二)
    • 8.6 当前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 8.7 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举措
  •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9.1 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
    • 9.2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 9.3 中国共产党在人与自然理念上的演变历程
    • 9.4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一)
    • 9.5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二)
    • 9.6 当前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 9.7 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举措
  • 10 “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与台湾问题
    • 10.1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 10.2 台湾问题的形成
    • 10.3 台湾问题的实质
    • 10.4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 10.5 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 10.6 两岸关系已经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
    • 10.7 “九二共识”获得了更多台湾民众认同
    • 10.8 正确认识国民党败选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 10.9 正确认识民进党重新执政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 11 “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 11.1 港澳问题的行成与中共港澳政策(一)
    • 11.2 “一国两制”构想指引下,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 11.3 “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回归后的成功实践与挑战
    • 11.4 “一国两制”方针在澳门回归后的成功实践
    • 11.5 从耶鲁飞回来的村官
    • 11.6 屠呦呦和青蒿素
    • 11.7 不忘初心、心系群众—延安时期的党风和政风
    • 11.8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 11.9 以身殉法的苏格拉底
    • 11.10 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11.11 从“逃港”到回归
    • 11.12 华西村
    • 11.13 地球一小时
    • 11.14 高校辅导员卧底校园贷
    • 11.15 地球一小时
    • 11.16 麋鹿的回家之路
    • 11.17 毛概|改革开放的时代记忆——大碗茶
    • 11.18 毛概|中国的“朋友圈”
    • 11.19 五分钟解读“五位一体”
    • 11.20 农民的赞歌
    • 11.21 支持民营企业走向更广阔舞台
    • 11.22 毛概|乌兰牧骑
    • 11.23 毛概|上海自贸区
    • 11.24 毛概|美丽乡村
当前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1)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大约60%的城市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 2000 亿元。近些年,松花江、沱江等流域接连发生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它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目前,大多数河流已经被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农药残留物等有害物质污染,用水紧张现状日益凸显。有些地方由于缺水,地表沙漠化日趋严重,沙尘暴天气频繁出现。在我国的七大水系中,除了珠江和长江水质较好以外,其他河流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大气污染严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全国74个按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城市中,达标比例仅为4.1%。由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汽车尾气排污、煤和石油的燃烧等原因,使大量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形成酸雨及雾霾天气,导致空气中的污染指数急剧上升。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都是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生态环境的后果,这些后果必然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生物资源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在农业和农村表现的极为突出,食品安全也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现代化大机器耕作和化肥的使用,使原本矿质丰富的土壤遭到了破坏,土地肥力丧失,大规模垦荒造田,使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环境破坏;农业生产中化学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使害虫和益虫一同消灭了;粮食、蔬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使生物中毒而死,生物种类减少和人类食物链的威胁最终会危害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