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1.1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1.2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 1.3 第三节 扩大对外开放
    • 1.4 从耶鲁飞回来的村官
    • 1.5 邓小平“南方谈话”
  • 2 新建课程目录
  • 3 中共十九大精神解读
    • 3.1 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
    • 3.2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 3.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3.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3.6 十九大报告解读
  •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 4.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4.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4.4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 5.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5.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一)
    • 5.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二)
    • 5.4 全面依法治国
  •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6.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6.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一)
    • 6.3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二)
    • 6.4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三)
    • 6.5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 7.1 “社会”的含义
    • 7.2 “和谐”的科学涵义
    • 7.3 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 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
    • 7.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 7.6 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 7.7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
    • 7.8 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演变
    • 7.9 社会治理的主要途径
  •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8.1 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
    • 8.2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 8.3 中国共产党在人与自然理念上的演变历程
    • 8.4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一)
    • 8.5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二)
    • 8.6 当前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 8.7 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举措
  •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9.1 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
    • 9.2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 9.3 中国共产党在人与自然理念上的演变历程
    • 9.4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一)
    • 9.5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二)
    • 9.6 当前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 9.7 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举措
  • 10 “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与台湾问题
    • 10.1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 10.2 台湾问题的形成
    • 10.3 台湾问题的实质
    • 10.4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 10.5 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 10.6 两岸关系已经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
    • 10.7 “九二共识”获得了更多台湾民众认同
    • 10.8 正确认识国民党败选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 10.9 正确认识民进党重新执政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 11 “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 11.1 港澳问题的行成与中共港澳政策(一)
    • 11.2 “一国两制”构想指引下,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 11.3 “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回归后的成功实践与挑战
    • 11.4 “一国两制”方针在澳门回归后的成功实践
    • 11.5 从耶鲁飞回来的村官
    • 11.6 屠呦呦和青蒿素
    • 11.7 不忘初心、心系群众—延安时期的党风和政风
    • 11.8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 11.9 以身殉法的苏格拉底
    • 11.10 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11.11 从“逃港”到回归
    • 11.12 华西村
    • 11.13 地球一小时
    • 11.14 高校辅导员卧底校园贷
    • 11.15 地球一小时
    • 11.16 麋鹿的回家之路
    • 11.17 毛概|改革开放的时代记忆——大碗茶
    • 11.18 毛概|中国的“朋友圈”
    • 11.19 五分钟解读“五位一体”
    • 11.20 农民的赞歌
    • 11.21 支持民营企业走向更广阔舞台
    • 11.22 毛概|乌兰牧骑
    • 11.23 毛概|上海自贸区
    • 11.24 毛概|美丽乡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之“时代”定位】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个“必须”】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伟大”】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五个“更加自觉”】

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