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盘点家园
    • 1.1 资源环境看国情
    • 1.2 黑河-腾冲线的含义
    • 1.3 四类环境问题
  • 2 人类与资源危机
    • 2.1 人类史就是一部与资源危机的战斗史
    • 2.2 世界无末日
    • 2.3 中国的资源环境瓶颈
  • 3 环发关系为何失调
    • 3.1 GDP主义的环境影响
    • 3.2 低端经济
    • 3.3 环境退化中的政绩与财税体制因素
  • 4 追求脱钩
    • 4.1 双重脱钩
    • 4.2 穿越中等收入陷阱与资源环境约束的峡谷
    • 4.3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 5 生态补偿
    • 5.1 转移支付的绿色化
    • 5.2 绿色的契约
    • 5.3 生态建设也要善有善报
  • 6 遏制公地的悲剧
    • 6.1 当公地遭遇私利
    • 6.2 环境被滥用的根源
    • 6.3 谁污染,谁治理
  • 7 税收的绿色化
    • 7.1 税收的功能
    • 7.2 绿税的思想
    • 7.3 基层政府合适的财源
  • 8 环境产权
    • 8.1 排污权与免受污染权
    • 8.2 环境权益市场
    • 8.3 关注环境权交易的成本
  • 9 万花筒般的邻避事件
    • 9.1 邻避现象面面观
    • 9.2 以合理的规划降低邻避事件的发生
    • 9.3 建立政府与民间的信任桥梁
  • 10 环境保护的社会机制
    • 10.1 环境领域的现代治理结构
    • 10.2 共建家园
    • 10.3 培育环保领域的社会公益组织
  • 11 复杂的全球气候变化
    • 11.1 热岛与气候变暖
    • 11.2 当气候遭遇发展
    • 11.3 低碳经济的价格
  • 12 中国的低碳之路
    • 12.1 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 12.2 基于生命周期的碳减排
    • 12.3 奢侈浪费与低碳不兼容
  • 13 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
    • 13.1 理解循环经济
    • 13.2 市场经济与循环经济
    • 13.3 从摇篮到摇篮
  • 14 绿色GDP与环境的可核算性
    • 14.1 环境损益的货币化
    • 14.2 绿色GDP:美丽的理论与困难的现实
    • 14.3 应该修正的不是GDP
  • 15 新产业革命的环境效应
    • 15.1 深绿、浅绿、伪绿
    • 15.2 新经济的环境效应
    • 15.3 人力资本的无穷潜力
  • 16 追求健康的城镇化
    • 16.1 城镇化的环境效应
    • 16.2 如何看待当前的城镇化
    • 16.3 避免城镇化中的浪费
  • 17 应对农村的空心化
    • 17.1 城镇化的反面
    • 17.2 重构镇村体系
    • 17.3 释放土地潜力
  • 18 十四亿人的饭碗问题
    • 18.1 培育国土资源的承载力
    • 18.2 农业的省力化
    • 18.3 以技术和管理保障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
  • 19 阅读
    • 19.1 阅读
世界无末日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经过了战后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后,出现了人口、能源、环境和资源四大危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对人类的资源环境前景持悲观看法的,莫过于《增长的极限》。在作者看来,人口和经济是按照指数方式发展的,属于无限制的系统;而粮食、资源和环境却是按照算术方式发展的,属于有限制的系统。于是必然会引发和加剧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报告设定没有新储量发现且维持当时的资源消费速度,1981年金矿将会耗竭;1985年将没有水银;1990年将没有锌;1992年将没有石油;1993年将没有铜、铝和天然气。虽然这不是真正的预测,但其悲观立场不言而喻。

相反,经济学家们通常持更为乐观的看法。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舒尔茨指出,人类有能力和智慧减少对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依赖,也有能力和智慧控制自身的发展。“我们发明了耕地的替代物,这是李嘉图无法预期的;由于收入增加了,父母表现出愿意少生孩子,孩子的质量代替了孩子的数量,这是马尔萨斯无法预见的。……人类的未来没有尽头。人类的未来并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将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开发。”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技术发明源源不断地产生,其拥有的资源也是不断发展的。世界无末日,人类不会有资源耗竭的一天。即使少数资源会耗竭,必定也会有更多的替代资源出现。

目前看来,更容易产生问题的,是生态环境提供的服务。雾霾的加重,可以理解为大气的自净能力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水质的下降,也是人类的排污超越了自然水体的容忍限度;鱼类的洄游路线被水库大坝截断;从自然景观被破坏到全球气候变化,都可以归结于生态服务能力的衰减。更重要的是,生态服务能力之所以受到损害,并非是人类有意破坏,而是经济开发的副产品。农业和自然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意味着土地成为了一种商品,但同时,附着其上的生态系统却灰飞烟灭。本质上,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市场过程对处于市场之外的生态系统的伤害。所以,当我们承认市场经济激发的人类创造力有能力缓解商品性资源的稀缺时,还需要看清市场容易造成生态破坏的一面,并为遏制这种破坏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