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经过了战后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后,出现了人口、能源、环境和资源四大危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对人类的资源环境前景持悲观看法的,莫过于《增长的极限》。在作者看来,人口和经济是按照指数方式发展的,属于无限制的系统;而粮食、资源和环境却是按照算术方式发展的,属于有限制的系统。于是必然会引发和加剧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报告设定没有新储量发现且维持当时的资源消费速度,1981年金矿将会耗竭;1985年将没有水银;1990年将没有锌;1992年将没有石油;1993年将没有铜、铝和天然气。虽然这不是真正的预测,但其悲观立场不言而喻。
相反,经济学家们通常持更为乐观的看法。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舒尔茨指出,人类有能力和智慧减少对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依赖,也有能力和智慧控制自身的发展。“我们发明了耕地的替代物,这是李嘉图无法预期的;由于收入增加了,父母表现出愿意少生孩子,孩子的质量代替了孩子的数量,这是马尔萨斯无法预见的。……人类的未来没有尽头。人类的未来并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将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开发。”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技术发明源源不断地产生,其拥有的资源也是不断发展的。世界无末日,人类不会有资源耗竭的一天。即使少数资源会耗竭,必定也会有更多的替代资源出现。
目前看来,更容易产生问题的,是生态环境提供的服务。雾霾的加重,可以理解为大气的自净能力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水质的下降,也是人类的排污超越了自然水体的容忍限度;鱼类的洄游路线被水库大坝截断;从自然景观被破坏到全球气候变化,都可以归结于生态服务能力的衰减。更重要的是,生态服务能力之所以受到损害,并非是人类有意破坏,而是经济开发的副产品。农业和自然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意味着土地成为了一种商品,但同时,附着其上的生态系统却灰飞烟灭。本质上,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市场过程对处于市场之外的生态系统的伤害。所以,当我们承认市场经济激发的人类创造力有能力缓解商品性资源的稀缺时,还需要看清市场容易造成生态破坏的一面,并为遏制这种破坏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