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说课
    • 1.1 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说课视频
  • 2 绪论
    • 2.1 导读
    • 2.2 医学界特种侦察兵
    • 2.3 中外病理人
    • 2.4 专家谈病理
    • 2.5 致敬逆行者——病理人
    • 2.6 向“大体”老师致敬
    • 2.7 向无名英雄-实验动物致敬
  • 3 疾病概论
    • 3.1 导读
    • 3.2 疾病概论
  • 4 组织细胞适应、损伤与修复
    • 4.1 导读
    • 4.2 第一节 适应
    • 4.3 第二节 损伤
      • 4.3.1 变性
      • 4.3.2 细胞死亡
      • 4.3.3 致敬抗美援朝英雄(干性坏疽)
    • 4.4 第三节 修复
      • 4.4.1 损伤修复
      • 4.4.2 创伤愈合
      • 4.4.3 陈中伟院士-“世界断肢再植之父”。
  • 5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5.1 导读
    • 5.2 第一节 充血
    • 5.3 第二节淤血
    • 5.4 第三节  出血
    • 5.5 第四节  血栓形成
      • 5.5.1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 5.5.2 血栓的类型、结局、机体影响
    • 5.6 第五节  栓塞
      • 5.6.1 栓塞概念、栓子运行途径
      • 5.6.2 栓塞类型、机体影响
      • 5.6.3 动物空气栓塞实验
    • 5.7 第六节  梗死
      • 5.7.1 梗死原因及对机体影响
      • 5.7.2 梗死类型、病理变化
  • 6 炎症
    • 6.1 导读
    • 6.2 第一节 炎症概述
    • 6.3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 6.4 第三节 急性炎症
    • 6.5 第四节 慢性炎症
  • 7 肿瘤
    • 7.1 导读
    • 7.2 肿瘤概述
    • 7.3 肿瘤形态、结构
    • 7.4 肿瘤生长与扩散
    • 7.5 肿瘤病理与临床
    • 7.6 常见肿瘤举例
  • 8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 8.1 导读
    • 8.2 水钠代谢紊乱
      • 8.2.1 脱水
      • 8.2.2 水中毒和水肿
    • 8.3 钾代谢紊乱
      • 8.3.1 低钾血症
      • 8.3.2 高钾血症
  • 9 酸碱平衡紊乱
    • 9.1 导读
    • 9.2 代谢性酸中毒
    • 9.3 呼吸性酸中毒
    • 9.4 碱中毒
  • 10 发热
    • 10.1 导读
    • 10.2 概念与机制
    • 10.3 发热分期、代谢功能变化
  • 11 缺氧
    • 11.1 导读
    • 11.2 缺氧概述
    • 11.3 缺氧时机体功能代偿的变化
    • 11.4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的损伤
    • 11.5 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 12 休克
    • 12.1 导读
    • 12.2 休克概念、病因及分类
    • 12.3 休克机制
  • 1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13.1 导读
    • 13.2 病因、诱因、机制
    • 13.3 分期、分型、临床表现
  • 14 心血管系统疾病
    • 14.1 导读
    • 14.2 动脉粥样硬化
    • 14.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14.4 高血压
      • 14.4.1 高血压病因、发病机制
      • 14.4.2 高血压类型、病理变化
    • 14.5 风湿病
    • 14.6 心瓣膜病
  • 15 心力衰竭
    • 15.1 导读
    • 15.2 原因、诱因
    • 15.3 发生机制
    • 15.4 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 16 呼吸系统疾病
    • 16.1 导读
    • 16.2 肺炎
      • 16.2.1 细菌性肺炎
      • 16.2.2 间质性肺炎
    • 16.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16.3.1 慢性支气管炎
      • 16.3.2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
    • 16.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16.5 肺硅沉着病
  • 17 呼吸衰竭
    • 17.1 导读
    • 17.2 病因、发病机制
    • 17.3 呼吸衰竭时机体代谢功能变化
  • 18 消化系统疾病
    • 18.1 导读
    • 18.2 慢性胃炎
    • 18.3 消化性溃疡
      • 18.3.1 病因、发病机制
      • 18.3.2 病理变化、并发症
    • 18.4 病毒性肝炎
      • 18.4.1 病因、发病机制
      • 18.4.2 基本病理变化、类型
    • 18.5 肝硬化
      • 18.5.1 病因、机制、病理变化
      • 18.5.2 临床病理联系
    • 18.6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 19 肝性脑病
    • 19.1 导读
    • 19.2 发病机制
  • 20 泌尿系统疾病
    • 20.1 导读
    • 20.2 肾小球肾炎
      • 20.2.1 肾小球疾病概述
      • 20.2.2 肾小球疾肾炎病理类型
    • 20.3 肾盂肾炎
      • 20.3.1 急性肾盂肾炎
      • 20.3.2 慢性肾盂肾炎
  • 21 肾功能衰竭
    • 21.1 导读
    • 21.2 急性肾衰竭
    • 21.3 慢性肾衰竭
    • 21.4 尿毒症
  • 22 传染病
    • 22.1 导读
    • 22.2 结核病
      • 22.2.1 结核病概述
      • 22.2.2 肺结核病
      • 22.2.3 肺外结核病
    • 22.3 细菌性痢疾
    • 22.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22.5 流行性乙型脑炎
    • 22.6 伤寒
肾盂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