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俄罗斯国家国情介绍
    • 1.1 俄罗斯政治概况
    • 1.2 俄罗斯地理概况
    • 1.3 俄罗斯简史
  • 2 普希金及其代表作
    • 2.1 普希金的生平
    • 2.2 叶甫盖尼·奥涅金
    • 2.3 普希金的诗歌
  • 3 果戈理及其代表作
    • 3.1 果戈理的生平与创作
    • 3.2 钦差大臣
    • 3.3 死魂灵
  • 4 屠格涅夫及其代表作
    • 4.1 屠格涅夫的生平
    • 4.2 木木
    • 4.3 初恋
    • 4.4 罗亭
  • 5 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
    • 5.1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上
    • 5.2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
    • 5.3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下
  • 6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代表作
    • 6.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
    • 6.2 穷人
    • 6.3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 6.4 罪与罚
  • 7 契诃夫及其代表作
    • 7.1 契诃夫的生平及代表作
    • 7.2 第一时期:1880-1886
    • 7.3 第二时期:1886-1892
    • 7.4 第三时期:1892-1904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他的俄语名字是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氏)。陀氏是俄国19世纪后期著名作家、世界文学天才,在20世纪文学中受到极大的推崇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他的代表作有《罪与罚》、《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等。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肖像是19世纪后半叶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别罗夫所画,这幅肖像画可以说是成功的揭示了陀氏的性格特征。

“那半俄罗斯农民的面庞,半罪犯的面容,扁平的鼻子,神经质地抖动着的眼睑,以及埋藏其下的小而锐利的双眼,还有那高贵、漂亮的额头,以及讲述着无际的苦难、深不可测的忧郁、不良的癖好、无限的怜悯和不可遏制的嫉妒的富于表情的嘴巴!

这是一位患有癫痫病的天才,单是他的外表就足以昭示许许多多的东西:有袭击着他的大脑、奔腾激越而近乎疯狂的浪涛,还有他的抱负 、他的巨大的努力,以及由于灵魂的偏狭而生发出的病态的意志。

一、苦难的经历

1821年11月11日,陀氏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也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父亲是贫民医院的医生,暴躁、多疑、忧郁,带有病态,陀氏继承了父亲的脾性,胸襟狭窄、暴虐和易于冲动是他们父子俩的共同特征。母亲随和、善良、温柔,同时又十分干练、机敏,她身体虚弱,留给陀氏的印象总是在病中。

陀氏是个病态的天才,他患有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他从小随父亲去偏远的医院,经常见到疯子、精神病患者和病人,目睹了不同的“人”。因自幼在贫穷与疾病包围的气氛中长大,养成了异常敏感、卑怯的性格。

1830年,陀氏9岁那年,他随全家去乡下避暑,在白桦林里玩得兴致勃勃。突然听到有人喊“狼来了”,他吓得魂不附体,嘴角抽动。耕地的农民玛列伊安慰他说:“没有狼,这是你的错觉。”好一会儿,陀氏才安定下来,每走几步都要回头瞅瞅,玛列伊站在那里,不断地向他点头。20年后,陀氏还回想着童年的这件小事。

1836年,15岁时,他的母亲因肺结核去世,他沉浸在丧母的哀痛之中,在他的意识中,爱情与怜悯、女性与凋萎交融在一起,成为感人至深的统一体。     

1837年,16岁时,他最崇拜的诗人普希金在决斗中死去,这对多愁善感的陀氏是个沉重打击,每次随哥哥和叔母从教堂朝拜回来,他总是不断痴痴地朗诵普希金的诗句。

1838年,17岁时他入军事工程学校,那里的学生多是富家子弟,为了避免受辱,他孤独地躲在一边。由于贫穷,他很少朝家里要钱,连茶也不喝。

他因成绩不好留级一年,这极大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兵营式的生活痛苦难熬,敏感的陀氏感到难于忍受。他在给哥哥的信中说:“亲爱的哥哥,快点驶进码头吧,快点得到自由吧!自由和天职——这才是伟大的事情。”

毕业后在工程局任职一年就退职,专事写作。

(成年发病一次在街上散步,不料从对面来了大出殡的队伍。他猛地回头,在刚才来的路上快步走起来,突然倒在地上。过了很久才恢复知觉,忧郁状态持续了两三天。这是他的癫痫病最初比较突出发作的一次。后来他在友人家留宿时,临睡前常常要求友人,假如他陷入了昏睡状态,不经过三天不要埋葬他。昏睡后是否还能醒来的观念,使他痛苦不安。

青年陀氏信仰空想社会主义,于1847年加入了进步的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1849年4月,陀氏因在一次集会上朗诵了别林斯基致果戈理的反农奴制的信而被捕,并被判处死刑。他在预审中说:“我不喜欢各种各样的饶舌,讨厌和人高声说话……我每天的时间的一半,给了为得到面包的工作,其它给了不断的病和三年来在这儿发觉的怀疑病的发作。”

行刑那天,他和其他21名死囚站在处刑台上,陀氏后来回忆,称它是“可怕的、无限恐怖的、等待死刑降临的时刻” 。就在执行处决的前一刻,传来了沙皇的赦免令,陀氏的死刑改为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1850-1859年,陀氏在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服苦役四年,又在边防服兵役五年。

苦役犯的生活十分艰苦,他生活在杀人犯、盗窃犯、暴徒和疯子中间,要时时刻刻和他们打交道,这些人都对他抱怀疑和敌对的态度,因为他是他们中间唯一的一个贵族。

四年之后,他在边防营里做列兵,最使他难以忍受的是军队的体罚。受罚的士兵被牵过排成两排的士兵中间,由士兵施以乱棍,谁打得不狠,就被叫出来挨同样的乱棍。陀氏第一次把手中的棍子打在受罚人身上,当晚就发了癫痫病。在一次体罚之后,他竟跌倒在地,抽搐起来。陀氏在西伯利亚待了十年,才回到彼得堡,重返文坛。

重回彼得堡后,陀氏长期居住在贫民区,世界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创立并宣传“土壤派”理论。他与哥哥一起创办了《时间》(1861-1863)和《时代》(1864-1865)杂志,宣传他的土壤派理论。他认为,贵族和平民无法沟通,平民缺乏接受革命的基础,即没有革命的土壤。解决俄国问题的出路只有忍耐、顺从和笃信宗教。此后,他皈依了宗教,成为一个虔诚的信徒。

二、颠狂的爱情

陀氏不善交往,尤其与女性接触时,更是腼腆异常,不知所措。他外表冷漠,实际上却是一个热情而易于冲动的人。直到34岁还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女友,他寻找爱情,在四年苦役后认识了他的第一个妻子玛丽娅。

玛丽娅是个中学教师的妻子,比陀氏小4岁,她是个神经质的女人,情绪变化无常,动辄伤感落泪。陀氏认为这是深沉、崇高的感情的特征。他把他从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性欲的幻想和浪漫的幻觉的魅力都集中在她的身上。对她的痛苦的同情增强了他的爱欲冲动。虐待狂和被虐待狂的倾向在他身上交织在一起。

第一次婚姻

1857年2月6日,陀氏和玛丽娅结婚,当天他的癫痫病发作,这在夫妻间引起一系列震动和创伤性后果。两人都病态,没有蜜月,只有悲观失望,痛苦和折磨人的追求,这是他们婚姻失败的关键。

玛丽娅不理解陀氏的写作,不断指责他,最后夫妻关系破裂,1861年起分居,各自独立生活。1864年4月玛丽娅死于肺病,陀氏在她的最后几个月里一直照料她。她死后,他抚养她和前夫生的儿子。

(玛丽娅原型)在陀氏的很多小说中,都有玛丽娅的原型。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的娜塔莎,《罪与罚》中的马尔美拉陀夫的妻子,《白痴》中的娜斯塔西娅,《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卡捷琳娜,这些女性都面颊苍白,目光狂热,动作急剧,来自作家的第一个妻子。

第二次爱情

陀氏经历的第二次爱情是与年轻的女大学生阿波利纳里娅的恋情。阿波利纳里娅比陀氏小20岁,他们认识时,她刚22岁,当时正是陀氏和玛丽娅分居的时候。

阿波利纳里娅崇拜大作家的才气,她独立聪明,骄傲,自尊心强,自我中心主义,不受传统道德观念约束,1862年秋,毫无顾忌地委身于陀氏。她希望陀氏离婚,和她结合,但陀氏借口妻子有病,不愿走出这一步。因此当玛丽娅去世,陀氏可以和她结合时,她坚决拒绝了陀氏的求婚,理由是,她过去不顾一切地爱他,他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采取离婚措施。她对他的态度是双重的,既可怜又残酷,使陀氏受到折磨,陀氏把为情人受苦当成享受,最后因失恋而自虐,1866年他们分手了。

(阿波利纳里娅原型)阿波利纳里娅的反叛气质,果断与专横触动了他的心灵深处理想和隐秘的意向,形成否定传统准则的思想。尽管他们分手了,但他把她称为“永恒的女友”。在他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都有阿波利纳里娅性格的体现。如《罪与罚》中的杜尼娅,《白痴》中的阿格拉娅,《少年》中的阿赫玛科娃,《群魔》中的莉莎,《赌徒》中的波琳娜。此外,《地下室手记》、《赌徒》、《罪与罚》的反叛主题都与阿波利纳里娅反叛的激情与性欲相联系。

第二次婚姻(第三次爱情)

陀氏的第三次爱情是他与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的幸福婚姻。安娜本是陀氏的速记员,她比陀氏小25岁,善良,温柔,贤惠。

1866年10月,安娜经老师推荐,到陀氏家当速记员,帮助陀氏速记小说,整理和誊写《赌徒》的速记稿。他们配合得很好,在20多天中便完成了《赌徒》,陀氏本人也与速记员相爱了。他十分渴望有一个正常生活的家庭。过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想当什么天才、癫痫病患者、圣人、苦役犯、荒淫之徒和理想主义者。他们很快结婚。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平民气质,但精神和性格截然不同。他们婚姻成功在于安娜从不介入他的心理,不干预他的内心生活,不想影响和纠正他。正是“不干预”原则取得了他的信任,加强了他的自由感,他在她面前不拘束。

由于安娜的天真,无经验,在夫妻生活方面,她分辨不出丈夫有什么病态反常和古怪之处,全都当正常来接受。结果这使陀氏卸下了负罪感的包袱,他不再感到自己是个罪人和淫荡之徒。他把他的情欲和理想情感结合在一起,对安娜保持了经久不衰的热情,直到老年,还像年青人一样热情冲动,给她写了很多充满激情、嫉妒和性欲的信,他感到自己离开她就没法活。

1881年,经安娜的努力,他终于还清了背负一生的债务,贫困略有减轻,但他的健康却日益恶化。1月的一天,陀思妥耶夫斯基工作时,一支笔掉下来滚到了书柜下面,他试图挪动沉重的书柜,由于用力过大,导致肺血管破裂。两天后在彼得堡去世。

陀氏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遍尝人间的种种不幸:贫穷,疾病,坐牢,苦役,充军乃至行刑前的恐怖。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穷苦人们的深切关注和同情,对于罪恶社会的揭露和控诉,他的杰出之处在于他对人心的洞察和深刻、细致地再现。他的局限性在于宣扬对苦难的忍受和顺从,并以此指点人们。

他们共同生活了14年,有一儿一女。 安娜在丈夫死后一直守节,当时她35岁,但她认为自己的女人生活已经结束了,便献身于维护他的声望的工作。她出版了他的作品全集,1906年收集了有关陀氏的五千多种书目,在莫斯科历史博物馆开辟了陀氏手稿、遗物和肖像展室。创建了陀氏中学。收集他的书信和杂记,强迫他的朋友为他写传记,并亲自写回忆录。她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整理他的文学遗产,在这项事业中创立了丰功伟绩,作出巨大贡献。

在这项工作中,她唯一的倾向就是对有损作家光辉形象的东西只字不提,用墨水划掉了他的信中出格的字句。对她来说,陀氏永远是个可爱、完美、朴素、热情、温柔、体贴的丈夫。她的宽宏大量的爱、坚定不移的爱,改变并缓和了她最沉重的记忆。

1918年,安娜远离家庭和朋友,住在克里米亚。正值德俄战争时期,她收不到儿子寄的生活费,经常吃不饱,简直要饿死了。6月1日,她买到两磅冒着热气的面包,全吃下去了,当晚腹痛剧烈,诊断为急性肠炎。

1918年6月9日,安娜去世,终年73岁。死时身边既无儿女,也无亲眷,孤苦伶仃,穷愁潦倒,凄凄惨惨地死去。

三、疯狂的赌博

陀氏一生有两大激情,爱情和赌博。赌博和女人在他的精神上和生活中,都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他常常为自己不能自制而悔恨,为自己的堕落而自责,但他又无法克制狂赌的激情。

和安娜结婚后,他仍然疯狂地赌博,嗜赌如命,不可自拔。婚后他说服安娜,到轮盘赌中去赢钱,是摆脱穷困的唯一希望。安娜不知厉害,同意他一人去巴特洪堡,那里有个大赌坊。陀氏在赌场输得精光,写信给妻子,说他回家的路费和宿费都没有了。安娜把家里所有的钱都寄给他。他收到钱后,直奔赌场,又全部输光。

最初,安娜对丈夫的赌博感到惊奇,一个那么坚毅地承受生活中的各种苦难的人,竟没有毅力克制自己。她很快明白了,这不是简单的意志薄弱,而是能将人整个吞噬的激情,是某种本能的东西,是一种疾病。

她发现,丈夫天生不能过长久的有秩序的生活,他需要混乱激发灵感,轮盘赌是输导他心中雷电的避雷针。于是一当她丈夫萎靡不振,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她就建议他去赌博,以激发他的工作热忱。这样,赢钱,输钱,当东西,饥寒交迫,泪流满面地向妻子忏悔的赌博全过程又重演一遍。在这种刺激之后,他写出了他的小说。

(戒赌)1871年陀氏彻底戒赌了。这是在又一次赌光之后,一种可怕的预感和空前强烈的悔恨笼罩在他的心头。他梦见了父亲和妻子的白发,为此感到痛苦不堪,永世不忘。

他对妻子承认在他身上赌博的激情始终同爱情角逐,现在因为他同妻子夫妻关系正常,他不需要把赌博当作不满足的情欲的替代物,作为情感冲动和痛苦的渲泄。他把自己彻底献给了家庭和妻子,从此戒赌,一举成功。

四、狂热写作

陀氏的创作都是在狂热状态下进行的。他在最初的癫痫病发作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穷人》(1846)。得到涅克拉索夫和别林斯基的称赞。

因这本书,别林斯基把他归入“自然派”作家的行列。《穷人》取得巨大的成功,陀氏经过长期的孤独和自卑之后,在一片赞扬声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觉得自己是天才,不把其他作家放在眼里,这引来了别人对他的奚落和嘲弄,极大地刺激了他的自尊心。

写作是他的思想和感情的出路,是他不顺利的私生活的无意识补偿。此外,为了维持生活,他必须拼命写作,稿费是他的唯一生活来源。

他是俄国第一流的职业作家,却永远为囊空如洗的屈辱和不断赶写稿子没时间修改而诉苦。他永远欠出版商的债,必须拿作品抵偿预支的稿费,连夜为即将出版的杂志赶写连载小说的下几章。为此他非常嫉妒贵族作家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冈察洛夫等,因为他们不需要为生计而写作。

他曾用嫉妒的口吻谈到托尔斯泰:“他倒很舒服,有个雅斯纳亚•波良纳……(明亮的林中空地、庄园)他生活有保障,多舒服,可以长年累月坐下来写他的小说,而我的境况却是这样,每逢编辑写信给我说:“如果你不把下一章寄来供我下一期刊登,那么……那么怎样,那么我就会没有钱,不能给我的妻子买药,不能离开我住腻了的城市,缺乏最起码的和对我最必须的东西。”

(同时写作两部小说)1865年,陀氏受到债主逼债,把三卷集选集的版权出让给出版商,并答应1866年11月1日交付一部新小说。如果到期交不出新小说,得付赔偿费和丧失9年的三卷集的作者版权。出版商在这点上耍了心计,他明知陀氏忙于杂志的连载小说,不可能同时再写新作,才和陀氏订这个苛刻的合同。陀氏直到用完最后一个卢布,才明白他在借据上签字是给自己脖子上套上绞索。

为了实现契约,他铤而走险,在四个月内写完两部小说,一部小说早晨写,另一部晚上写,这就是《罪与罚》与《赌徒》。为此他请了速记员安娜来协助他写《赌徒》。

1866年10月29日,陀氏口述了《赌徒》的最后几行字,在26天中完成了这部小说,实现了计划。10月31日,手稿通过警察局送交给出版商。

五、陀氏的世界观

陀氏青年时期思想相当进步,40年代他曾参加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

十年的苦役和流放生活,使他的身心受到摧残,对他的思想以及以后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沙皇政府的残酷迫害,更激起了他对统治者和专制制度的仇恨;另一方面,十年的囚徒生活,使他与整个社会,与俄国的进步力量和革命运动隔绝了,由于普通的囚犯对政治犯持敌对态度,由此他得出结论,认为俄国的知识分子是脱离人民的。他对革命失望了,早年的进步信仰动摇了。

那么,怎样改造俄国社会呢?按照他的观点,只有通过宗教信仰和道德修养,才能使对立的阶级和解,社会才能得到改造。这在他的世界观中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一方面,他对现存社会制度感到不能容忍,他憎恨统治阶级的残暴,对他们进行了无情揭露和鞭挞,希望改变现实;

另一方面,对革命感到恐惧,极力反对改变现实的革命;

一方面,对人民的深重苦难痛心疾首,对不幸的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另一方面又号召容忍、顺从、妥协,这实际上又是在维护沙皇专制制度。

思想上的尖锐矛盾痛苦地折磨了陀氏一生,他的创作无不鲜明地体现了这些矛盾。

表现在创作中,他描写了反抗与顺从,个人主义与宗教爱的对立与冲突。他感到茫然,不知该赞同哪一方。为此,形成他的小说的独特的复调艺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即“复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