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是根据作者本人少年时期的印象写成的。
主要内容是四十余岁的中年人符拉基米尔·彼德罗维奇对他十六岁初恋生活的回忆,并细致而独特地描写了少年“我”的心理活动。
主人公是一个情窦初开的16岁的花季少年,在他充满着爱情的预感的时候,他们家旁搬来了一户新邻居——一位穷公爵夫人和她的女儿。少年便很自然地与公爵小姐齐娜伊达相遇和相识。后来,少年发现齐娜伊达与一个中年男人幽会。于是少年跟踪她,最后发现那个中年男人竟是自己的父亲。
《初恋》完成于1860年,是一篇自传性的中篇小说。屠格涅夫承认:“《初恋》也许是我最爱的作品,其他作品或多或少有编造的成分,《初恋》却根据真事写成,不加一点修饰,每当我反复阅读时,人物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鲜明地现出来了。”
“我”出生于一个贵族地主家庭。“我”的童年也是不幸的,眼见父母关系对立而束手无策,忧愁不安使“我”在心理上过早成熟。十六岁时,“我”变得多愁善感,充满了对异性爱的幻影。有一天“我”偶遇邻居—美丽的公爵小姐齐娜依达,一见钟情。齐娜依达聪明伶俐,活泼大方,面对众多追求者摆出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的姿态。对“我”则宠爱有加,使“我”堕入情网,饱尝初恋激情。但不久“我”发现齐娜依达另有所爱,受人鼓动“我”带刀去花园栅栏边埋伏,万万没料到情敌竟是父亲。
对齐娜伊达而言,与少年的爱情原本只是一场游戏,她根本没有料到少年对她爱到如此痴迷的地步。少年的真诚和勇敢甚至也感动了她,不过在她的心中所唤起的不是爱情,而只是一种怜爱。因为她早已陷入另一爱河。
《初恋》后半部的情节多少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作家通过少年主人公“我”的眼睛,观察了另一场爱情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主角的位置发生了有趣的转换:少女齐娜伊达取代了少年主人公。
我们来看两段文章的内容:
我醒过来, 还没有张开眼睛, 就感觉到齐娜伊达在我的身边。
“ 我亲爱的孩子, ” 她向我弯下身子—她的声音里透露出一种惊惶不安的温柔“ 你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你怎么可以听我的话呢……你知道我爱你……起来吧”。 她的胸部就在我的胸旁一起一伏,她的手抚摸我的头, 突然—我怎么来说明我那时的感觉呢—她那柔软的、清凉的嘴唇吻了我的整个脸……她的嘴唇吻到我的嘴唇了……我的腿再没有劲站起来了。——可是这一次我所经验的至上的幸福感, 在我的生命里决不会再有第二次了。它成为一种甜蜜的痛苦渗透我的全身, 最后它爆发为大欢大乐的狂喜和狂跳。的确, 我还是一个孩子。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我”来说,这份初恋是甜蜜的,幸福的、快乐的。
齐娜依达挺直了身子,伸出一条胳膊……忽然在我的眼前发生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父亲忽然举起那条他用来拍掉自己常礼服下摆上灰尘的短皮鞭,接着我听到了他在她那裸露到臂肘的胳膊上猛地一抽的鞭打声。我勉强地忍住了。没有喊叫起来,可是齐娜依达全身一震,默默地瞥了一下我的父亲,慢慢地把自己那条胳膊举到了唇边,吻了一下胳膊上那条发红的鞭痕。父亲把那条短皮鞭扔在一边,急忙跑上台阶冲进木屋里去了……齐娜依达转过身去,张开两臂,把头向一后一仰,也从窗口走开了…… 对于齐娜伊达来说,初恋是痛苦的、不幸的,甚至会遭受皮肉之苦的。
《初恋》中展示出两条“初恋”的线索,一条是明线——“我”的初恋;一条是暗线——齐娜伊达的初恋。前者显示出爱的幸福和欢乐,后者显示出爱的痛苦和不幸。通过这一明一暗的情节线索,屠格涅夫揭示出爱的本质和真谛——这就是在作品结尾处主人公父亲对他所说的话:“当心女人的爱情——当心这种幸福,这种毒素……”而这,在某种意义上又可视为《初恋》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