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俄罗斯国家国情介绍
    • 1.1 俄罗斯政治概况
    • 1.2 俄罗斯地理概况
    • 1.3 俄罗斯简史
  • 2 普希金及其代表作
    • 2.1 普希金的生平
    • 2.2 叶甫盖尼·奥涅金
    • 2.3 普希金的诗歌
  • 3 果戈理及其代表作
    • 3.1 果戈理的生平与创作
    • 3.2 钦差大臣
    • 3.3 死魂灵
  • 4 屠格涅夫及其代表作
    • 4.1 屠格涅夫的生平
    • 4.2 木木
    • 4.3 初恋
    • 4.4 罗亭
  • 5 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
    • 5.1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上
    • 5.2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
    • 5.3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下
  • 6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代表作
    • 6.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
    • 6.2 穷人
    • 6.3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 6.4 罪与罚
  • 7 契诃夫及其代表作
    • 7.1 契诃夫的生平及代表作
    • 7.2 第一时期:1880-1886
    • 7.3 第二时期:1886-1892
    • 7.4 第三时期:1892-1904
屠格涅夫的生平



屠格涅夫,1818-1883,全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作品多为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猎人笔记》,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

18181028日(公历119日)屠格涅夫出生于俄国奥廖尔省的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个世袭的贵族,他父亲是一个退役的骠(piao)骑兵的军官。父亲谢尔盖从不过问家里的事情,终日打猎赌钱,拈花惹草,吃喝玩乐。屠格涅夫的《初恋》里的父亲就是以他的父亲为原型的。

因为家道中落,穷了,他父亲就娶了一个很有钱,但是年龄比他大很多的妻子瓦尔瓦拉,夫妻关系很不好。而这个女人性情又非常怪癖,十分的凶残,经常为一点小事就残酷地折磨农奴和仆人。屠格涅夫就是从自己家里认识到了农奴制的残忍并下决心反对农奴制的。后面咱们还要讲一篇屠格涅夫的一篇作品,叫做《木木》,那里面的贵妇人的形象就是他母亲的写照。

1833年,屠格涅夫15岁的时候,他考上了莫斯科大学的语文系,1834年他们全家都迁往彼得堡,所以屠格涅夫又转学,到彼得堡大学哲学系的语文专业继续学习。1837年彼得堡大学毕业以后,到德国留学。这期间,屠格涅夫游历了大半个欧洲。在异国他乡,屠格涅夫见到了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作为俄国“西欧派”的分子,他极力主张自己的祖国学习西方,废除包括农奴制在内的封建专制。1841年屠格涅夫毕业于德国的柏林大学。

屠格涅夫本来毕业之后呢,本来是想去莫斯科大学当哲学教授。可是当局不允许莫斯科大学恢复哲学讲座,当哲学教授的梦想破灭了。这样,他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问题。屠格涅夫还有一个梦想是当作家,早在上大学的时候,屠格涅夫就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了。他的作品一般都不长,即使是长篇小学写的篇幅也不长。 布局非常的精炼,人物也不多。但都是个性鲜明、生动。特别是他的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文笔非常美,语言很有抒情性。

但是他妈妈不同意。有一次他们谈到这个问题,妈妈说:“我始终不明白,你干吗非要当作家?这是贵族该干的营生吗?你自己说过你成不了普希金嘛。而且还要像他那样写诗,这就是作家!可作家是什么人呢?在我看来,他们都为了挣钱耍笔杆子。贵族要博得名誉地位应该靠做官,不是靠耍笔杆子。况且有谁肯读俄文书呢?我希望你弄个正经差事,闹个一官半职的,然后娶妻生子,延续屠氏家族的烟火。”    

没办法,在18436月,屠格涅夫找到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内务部做了个十等文员,因为由进步活动家彼罗夫斯基领导的内政部正在为农民问题改革做准备工作,而他当时就想废除农奴制。

1843年秋,他的生活乃至生命因为随后一个女人的出现,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屠格涅夫结识了西班牙女歌唱家波丽娜·维亚多。这对他的私生活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他们互相依恋,直至作家逝世。作家后来多次出国,长期旅居西欧都与波丽娜有关。他作品中那些优美的女性身上,都有波丽娜的影子。     

波丽娜. 维亚多是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马努耶尔·伽西亚的女儿。马努耶尔青年时代由戈雅戈所绘的肖像,至今仍收藏在波士顿的博物馆里。很明显,马努耶尔是位了不起的大家。

波丽娜10岁时就跟着著名的钢琴大师李斯特学钢琴,和她一起学琴的还有她的姐姐。和姐姐相比,波丽娜实在算不上漂亮,其实也可以说长得有点不好看,但是姐妹俩的的声音具有同样的天赋,也许是父亲的遗传。她们的声音同样的不可多得,从次女低音至女中音的音域,从升F可低两个八度到D,柔韧有余且极具穿透力。波丽娜作为女中音歌唱家和悲剧表演艺术家所获得的赞誉,后来证明也绝不逊于姐姐。  

波丽娜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还继承了父亲的创作才能。李斯特、肖邦、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均赞赏过她的音乐才华。波丽娜知识广博,能流利地讲使用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英语五种语言。1837年,波丽娜16岁开始登台演唱抒情诗,很快唱遍西欧各国的首都。巴黎意大利歌剧院指挥路易·维亚多欣喜地聘用了她,并力荐她主演多部经典剧目。1841年,维亚多与之成婚,伯乐丈夫比她大20岁。

屠格涅夫最初认识波丽娜的时候是在他工作不久后的秋天。那时,22岁的波丽娜随歌剧团到圣彼得堡演出。演出活动成为当地的新闻,波丽娜宛如夜莺娇啼的声音也成为人们的佳话;尤其是她的眼神、她待人接物的仪态,经常迷倒了一大片男观众,很多人慕名前来欣赏。演唱会一场又一场地进行着,盛况空前。许多青年、大学生们为保证能有一个歌剧院的座位,从黎明开始便挤在售票窗口等待买票。每逢波丽娜一曲落地,必有惊天动地的掌声、顿足喝彩、大呼小叫,谢幕时更有鲜花礼品如雨般落在舞台上。崇拜者们赞誉她“举世无双”,簇拥着她的马车边跑边叫,追随至她下榻的 酒店房间。

屠格涅夫知道并来歌剧院并不是因为看到了新闻。而是因为一个男人的邀请。这个男人就是波丽娜的丈夫路易·维亚多。一次猎熊的机会,路易·维亚多认识了屠格涅夫。在意气风发的时刻,二人顿觉兴趣相投,很快成为朋友。维亚多于是邀屠格涅夫到圣彼得堡歌剧院来听其妻子波丽娜演唱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这真是个意外的惊喜!单身的屠格涅夫很高兴地每晚必到,很快就对波丽娜产生了爱恋。当然,对波丽娜倾心的人还很多,都是些上流社会的佼佼者,尽管他们大都知道波丽娜这时候已经是个结婚了的女人。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在当时的俄国,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在大庭广众之下,屠格涅夫与一位将军、一位伯爵、还有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某个指挥的儿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都是波丽娜的崇拜者,梦想者,殷勤奉献者。他们不断地鼓掌,欢呼,献花,送上礼品……为此,刚刚工作的屠格涅夫耗去不少资财,但他认了,彻底地尊重着自己奔放的感情。也许是上帝安排了他们的缘分,波丽娜最终选择了身高一米九O的屠格涅夫。据说,是屠格涅夫即兴编撰故事的能力打动了这位女歌唱家。我想,应该还有些什么,诸如一些眼神、声音、举止、气质或气息什么的说不清道不明波动情感的因素,也许还有上帝安排的他们相互吸引的灵性……反正,他们相爱了!屠格涅夫成了波丽娜的好朋友,也成为她丈夫维亚多的好朋友。从此,毕生40年,屠格涅夫始终与波丽娜·维亚多若即不离,像蜜蜂追逐花朵一样追随着波丽娜,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无性的柏拉图式恋歌。

晚年的时候,屠格涅夫经常侨居国外,住在法国巴黎近郊。在波丽娜家的别墅旁边,屠格涅夫建造了一座两层红砖白石的俄式别墅,每层各有一个阳台,向着塞纳河和不远处波丽娜的那座白色楼房。1883年的时候,他在这里病逝。临终的时候他留下遗言,说要把他的遗体运回俄国,所以安葬在彼得堡的沃尔科夫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