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俄罗斯国家国情介绍
    • 1.1 俄罗斯政治概况
    • 1.2 俄罗斯地理概况
    • 1.3 俄罗斯简史
  • 2 普希金及其代表作
    • 2.1 普希金的生平
    • 2.2 叶甫盖尼·奥涅金
    • 2.3 普希金的诗歌
  • 3 果戈理及其代表作
    • 3.1 果戈理的生平与创作
    • 3.2 钦差大臣
    • 3.3 死魂灵
  • 4 屠格涅夫及其代表作
    • 4.1 屠格涅夫的生平
    • 4.2 木木
    • 4.3 初恋
    • 4.4 罗亭
  • 5 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
    • 5.1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上
    • 5.2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
    • 5.3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下
  • 6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代表作
    • 6.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
    • 6.2 穷人
    • 6.3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 6.4 罪与罚
  • 7 契诃夫及其代表作
    • 7.1 契诃夫的生平及代表作
    • 7.2 第一时期:1880-1886
    • 7.3 第二时期:1886-1892
    • 7.4 第三时期:1892-1904
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

1835年12月,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完成,并于1836年4月首次上演。《钦差大臣》的创作始于1835年秋,根据果戈理自己的说法,该剧的情节是他向普希金讨来的。果戈理比普希金小十岁,青年时代的果戈理十分崇拜普希金。他刚到彼得堡的时候,曾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到普希金家门口,希望可以亲眼见见心目中的偶像。但被普希金的管家拒绝了。同普希金的认识,对果戈理的人生道路,对他未来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果戈理后来在他自己给一个朋友写信的时候,他曾经非常坦然地对他的朋友说,未经同普希金商量,他没有写过任何东西,而且普希金经常向他授意创作的题材。1835年10月7日,果戈理在给普希金的一封信里要求普希金给他一个写作喜剧的题材,他信里是这么说的,“请费心给我一个题材,随便什么样的,可笑不可笑都行,但要纯粹俄罗斯的轶事。。。。。。您做做好事吧,给我一个够写五幕喜剧用的题材,我发誓,准保比小鬼还要可笑。”普希金就给果戈理回信,告诉了他一件事,果戈理就把这件事写成了一个喜剧,就是剧就是《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这个故事呢很简单。就是说一个人,实际上是一个骗子,假扮钦差大臣到一个县城里去视察,结果受到了当地的市长、官员们的热烈欢迎,最后欢迎了半天是假的,正在欢迎的时候,真的钦差大臣来了,把这些人都吓毛了,就这么一个故事。这个喜剧演出的时候,可以说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震动了整个的俄国社会。上至沙皇和上流社会的一些贵族们,下至平民百姓,都对这个喜剧做出了强烈的反响。因为《钦差大臣》这部喜剧对俄国沙皇的官僚体制进行了尖锐又辛辣的揭露和讽刺,对俄国的专制农奴制的社会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批判力量,一些进步的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进步人士对这个喜剧赞赏备至,非常的赞扬;也有人非常反对他,对他的喜剧进行了很多的抨击,说它是“对俄罗斯的诽谤”,指责果戈理是“俄罗斯的敌人”,要求给他“带上镣铐送到西伯利亚”,等等

剧中所展现的并非是杀人放火、十恶不赦的大奸大恶,不过是官员利用职权之便贪污受贿,贵族造谣生事,警察不分青红皂白,粗暴执法之类的小恶行。果戈理不但展示官僚贵族阶层的恶行,也反映了普通百姓意识中糊涂观念的可笑。剧中钳工的老婆状告市长非法强迫他的丈夫去当兵时,尽管讲出了市长不照章办事、受贿的事实,但却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而士官的老婆无辜被市长鞭打了一顿,她对钦差大臣告状时,却并不指望把市长绳之以法,而只想拿几个钱了事。《钦差大臣》中写的虽说都是这类司空见惯的营私舞弊、愚蠢可笑、自欺欺人,但这些小恶在数量上却是惊人的,时时处处存在的,普遍到了人们都不以为恶的程度,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果戈理用了一句俄罗斯的谚语“脸丑莫怪镜子歪”来作为剧本的题词,把俄国全部的丑恶集成一堆来加以嘲笑。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鲜明、生动的刻划把贪赃枉法、卑鄙龌龊的官僚与轻浮浅薄、欺诈成性的贵族社会暴露无遗,描绘出一幅俄国官僚集团的群丑图。

中心人物市长,这是一个官僚加市侩的典型,久经官场,对为官之道颇有心得,欺上瞒下,游刃有余,用他自己的话说:“干了30年,从来没让一名商人或者一名承包商骗过;只有我骗过骗子手中的骗子手,骗过能偷光全世界的拆白党和二流子,全叫他们落入我的圈套,我骗了三名省长!......省长根本不在话下......”

听说从彼得堡来的大人物要来微服私访,他马上召集市政要员,部署应对措施。尽管在属下面前他嘴上说对于自己的“失检行为”“没什么可说的。要说的话,才叫人奇怪呢:孰能无过?”

但实际上心里还是很害怕的,担心商界和市民们会告发他,因为他就在“这两个星期里,鞭打过士官的老婆!克扣过犯人的伙食!”

不过这位能干的市长很快调整好了心态:“我这一生多坎坷,可是都逢凶化吉,还受到多次嘉奖。说不定这一次上帝也能保佑渡过难关。”

当听说钦差大臣不过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时,老奸巨猾的市长顿觉信心倍增。他并不认为自己和属下贪赃枉法有什么不对,只要大家“按官衔拿东西”,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一面害怕得把纸盒当帽子扣在头上,一面还不忘骂:“可恶的奸商阿布杜林,眼见市长的佩剑旧得不行了,就是不送一把新的来。”一面求上帝保佑,许愿要点一只没人点过的粗蜡烛,一面自然而然地想着:“派每个鬼商人送三普特蜡来。”

可见,受贿索贿早已成为市长大人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了。

当然,他也不是一味索取,比如一见到钦差大臣,他就见机行事,奉上四百卢布,嘴上却说只是二百而已,又把他请到家里,百般奉承、一旦得到钦差大臣的欢心,他马上得意洋洋起来,甚至憧憬起去彼得堡“混上个将军”来。他还另人把告状的商人们找来,把他们臭骂了一顿,又借机对他们进行敲诈。就是这样一个媚上欺下、贪污受贿、敲诈勒索、鱼肉百姓的典型官僚形象。

就是这样一个混迹官场30年,对为官之道颇有心得,游刃有余的老狐狸,居然败在一个年轻人手下,这个年轻人肯定也不简单哦。剧中另一个主要人物,被误认为钦差大臣的赫列斯塔科夫。

他在彼得堡混过几年,是典型的纨绔子弟,穿着时髦,口若悬河,沾染上了彼得堡虚伪、浮夸的习气。书中写道:“他是机关里常常叫做大草包的那种人,一言一行都缺乏考虑,无法集中精神考虑某个想法。”他在奉父命回外省老家的途中,因赌博输光了所有的盘缠,滞留在这个小城的一家旅馆里,陷入了连饭钱都给不出的窘境。即便如此,他那虚张声势的习惯却依然故我,他仿佛没事人儿似的对堂倌说:“请你催一催,叫他们快点送来。饭后我还有事要办。”

当得知旅店老板决定不再给他供应午饭时,他还在故作高深,说:“你认认真真地解释给他听,就说我需要吃饭。钱嘛,那是自然的......他以为,他这样的粗人一天不吃没什么,别人也都像他一样。真是新闻!”

当旅馆老板施舍菜汤的时候,他却以“不吃”来表示抗议。他怯懦可怜,却又是多么的骄横任性,他就当时社会贵族阶层纨绔子弟生活颓败、死要面子的缩影。

当市长受了蛊惑,错把他当成了钦差而亲自前来造访是,他一开始吓坏了,以为是来抓他进监狱的。继而看到市长礼贤下士的样子,又虚张声势起来,“您有什么权力这样做?您太放肆了!......我直接去找部长大人!你们想干什么?......”实际上,他这不过是色厉内荏,反倒把心怀鬼胎的市长吓得全身发抖。

而当他实话实说时,市长却自作聪明地以为他是故弄玄虚。于是浪荡子就莫名其妙地被当做上宾请进了市长的家门。他在众星捧月般的关照下忘乎所以,信口开河起来。他吹嘘自己在多个政府部门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举足轻重的人物,很多有名望的将军都怕他;在上流社会的交际里面,很多漂亮的女演员都拜倒在他脚下。他在圣彼得堡的食品都是用“蒸汽船”从巴黎直接运来的,而且他创作的书堆积如山,普希金是他的好朋友。对于这些漏洞百出、前后矛盾的吹嘘,连他本人都总结为“胡说八道”,可市长等一干人却信之不疑,还决定一一面见这位钦差大人,“塞钱给他”。

  赫列斯塔科夫还不顾道义廉耻,向市长夫人求婚未遂转向市长女儿求婚。他长篇谬论地发表他的婚姻理论:婚姻是不分长幼的,他认为追求快乐并没错。赫列斯达可夫的伦理道德是多么的低下,光明正大地勾引市长的妻子和女儿。还认为是一件很合情合理的事情。他表面上一派正人君子的模样,实际上是一个浅薄鄙俗的小人。

  面对官吏们对他大献殷勤,他毫不掩饰爽快地收取自动送上门的钱财,还会在各政府部门为他举行欢迎仪式时,公然地说明自己“好吃”、“寻欢作乐”和赌钱的“本领”。

  可见,正是在这样愚昧昏聩的土壤上,赫列斯塔科夫之流才有用武之地。

赫列斯塔科夫是典型的彼得堡贵族,他不是有预谋的骗子,只是是一个心灵空虚、爱说大话的浪荡公子哥。他怯懦可怜却骄横任性,仪表斯文却思想肮脏。他可怜、可悲、可恨、可笑。

剧中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其他人物也都各具神态:把病人弄得像铁匠一样邋里邋遢,不给病人用好药,任他们自生自灭的慈善机关督察泽姆利亚尼卡;酷爱抓兔子,在机关里养狗,读过五六本书,讲起话来像个哲学家似的法官利亚普金—佳普金;胆小怕事的督学赫洛波夫;专爱私拆别人信件的邮政局长什别金以及包打听、传瞎话的贵族鲍布钦斯基和陀布钦斯基,等等。他们与市长一起构成了这个城市黑暗腐朽的上层社会,可恨而又可笑。

《钦差大臣》不仅是果戈理戏剧创作的代表作,也是俄罗斯戏剧文学的奠基之作。自果戈理之后,俄罗斯戏剧完全走上了民族的、现实主义的道路,《钦差大臣》也成为了世界级的戏剧名作,至今是各国戏剧舞台上的保留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