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工业机器人及零部件结构设计(机械机构与传动装置)

主讲教师:王春光

学校: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开课院系: 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Ⅰ
专业大类: 智能制造及自动化
开课专业: 机电/ 工业机器人
学分: 3
课时: 48
        本课程是机电以及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是学生了解机械结构与传动装置不可少的一门专业课程,它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在机械类各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具有较强的机械机构基础知识和较突出的应用技术的技能性人才的必修课。
 
教学计划


课程建设目标

 以实现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为目标,服务专业、对接岗位技能,按照基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富于职业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

 (1)课程设计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程教育目标要服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要符合课程教育目标,课程教学方法要适合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利于因材施教,课程教学手段要服务课程教学方法,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程设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环节,课程为专业服务,课程的能力与知识来源于专业课要求。并且要将最新的技术动态,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融入课程之中。

 (2) 能力目标任务化

 本课程对学生来说感觉比较抽象,单纯讲授式教学不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作所涉及的领域和范畴也非常繁杂,靠传统泛泛讲述,学生也印象不深。《机械机构与传动装置(普通机床)》课程充分考虑职业能力需求,将能力培养目标任务化、项目化任务驱动、实施项目教学法,这将更能有效地落实能力的培养。本课程设置了十一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设计详细的任务单,包含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任务设置尽量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基本原则,同时选择合适的载体承载教学目标。依据任务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能力目标的培养。 

(3)工学结合一体化

 本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基于工学结合进行课程设计,原有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训分离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通过对学生所需职业能力的分析,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上将实训的项目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将机床设备中的常用机构、常用的零件、常用的传动设置为教学项目,以项目工作任务为目标驱动工学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接近于生产实际。

针对课程的定位,为了方便教学,将原有的课程进行解构,将原有的课程分为11个学习情境,情境的设计按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整体进行排序的,其中每个学习情境下按若干个工作项目来组织教学,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目的。

课程改革描述

教学方法

1)建立“能力模块、层次递进、学训交替”的课程体系

总结多年教学和科研经验,整合优化〈机械设计〉〉、〈〈机械零件〉〉、〈〈机床概论〉〉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层次递进的原则将教学内容分成多个能力模块,交替安排课程与实训顺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验证能力、综合能力水平逐步得到提升。

(2)建立“双层次、递进式”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将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分成“基础实践+综合实践”二个层次,实现了从通用机械机构和传动装置到各类机床传动装置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从低到高、从接受知识到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条件

  实施“虚实结合、项目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建设机电设备虚拟实训室和机械部件拆装实训室,机电设备虚拟实训室提供虚拟仿真场景,机械部件拆装实训室提供真实的训练,通过二者的相互融合,实现了“虚实结合。

通过 “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下设的“机电工程技术研究所”和“工程机械设备研究所”,承担机电设备维修项目,通过吸收优秀学生参与项目的方法,实现“项目驱动”。

  通过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下设的技术服务站,构造职场氛围,通过“真情实景、现场实做”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

 


教学大纲


教师队伍

实 践 教 学 条 件

参考书目

改革成果

练习与测试




提示框
取消 进入课程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