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跃 教授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
部门: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是我院给排水、工程管理、热能与动力、环境、材料专业等近二十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对于培养建筑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是力学类课程建设遵循的原则;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力学类课程建设追求的目标。根据国家教委、市教委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指示,校、院、系关于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规划与安排,力学课程组多年来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建设。为了达到国家教委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指导组提出的“时间少、内容新、水平高、效果好”的目标,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我院的专业特点和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特别是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试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深入的改革与实践,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课程建设的同时,培养了一只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使学生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学校: | 天津城建大学 |
院系: | 土木工程学院 |
专业大类: | 力学 |
专业: |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
课程编号: | 13022801 |
学分: | 4.5 |
课时: | 72 |
2002春在校园网上开设了“材料力学”、 “结构力学”网络课程,2003年材料力学获天津市精品课程,2004年结构力学获天津市精品课程。“结构力学课程建设与实践” 获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的2004年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土建类力学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成果获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的2009年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课程组全体教师改革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多年来,我们对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具有:
1、首次采用“感知与理解(课堂理论、应用案例、讨论)→应用(练习训练)→模型验证、试验(实验实训)→实践(理论综合应用、动手能力、创新、团队精神)→总结提高(体会)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座谈及测试,明显反映出学生在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应用能力上有显著的提高。
2. 针对我校工科专业的特点自编了《工程力学》教材。该教材特色鲜明,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技术的前瞻性,剔除了个别不实用的内容和方法,其内容及安排符合工科院校的特点,并被许多院校采用,目前已发行了近3万册,并获得了好评。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了电子课件、教案、学习指导、习题解答、测试考核系统、题库等,完善了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便利条件。
初步形成了本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创新与特色。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力学研究所比较重视的工作,至今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都较合理的队伍,课程师资力量较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每年为学校承担繁重教学任务,每次都超额完成工作量,教学效果良好。
课题组拥有两门市级精品课程,具有丰富的课程建设的经验。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积极引进青年优秀人才,近几年,引进多名青年博士研究生,培养青年骨干教师6人,来校第一年,要求他们给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注课,认真听课,并注重老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尽快适应教师工作。同时对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认真研究,了解本课程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分清各章节重点、难点,在认真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的参考书,以获得本课程专业知识的扩展、巩固和掌握程度。现在他们都已经顺利走上讲台,承担起繁重的教学工作。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进行课题的申报。在以后几年中,争取引进博士5名,继续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时晋升高级职称5人。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力学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测绘,热动,环境,环科,安全,材化、材料,给排水,工程,设备等。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
是一门学科基础课,一方面它以高等数学等课程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是专业课的基础。该课程为后续课程提供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
掌握物体的平衡规律和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为设计构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掌握力系平衡理论;掌握杆件在各种基本变形时的内力与变形的计算。了解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及构件在组合变形时应力计算和压杆稳定的计算。
本课程采用闭卷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勤30%,作业20%,考核50%。
静力学公理,约束及约束反力、平面汇交力系及任意力系平衡问题的求解、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及强度计算、扭转圆截面杆的强度计算、梁的内力图的绘制、应力状态及强度理论。
物体的受力分析、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内力图的绘制、积分法计算梁的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