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与管理
主讲:董春芳 教师团队:共4人
第1期
第2期
第3期
第1期
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简介
1 课程简介 质量控制与管理是一门关注质量相关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学科,是工业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课程。课程主要讲授质量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方法、技能,内容包括: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族标准与质量体系、工序质量控制、质量改进方法和工具、质量功能展开、抽样检验、质量经济性分析和质量成本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可靠性管理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深刻理解全面质量的含义,掌握质量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并掌握解决质量管理问题的基本技能,为增强分析与解决实际质量管理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具备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技能和知识结构。 2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现代质量管理标准,掌握质量控制的综合技术。 (2)能力目标:能够发现产品及流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收集相关数据;能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对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能运用所学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并结合其它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正确分析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初步进行质量体系文件编制及质量体系的运行维护;熟悉产品检验流程,能正确运用抽样检验原理和标准进行方案设计;能用合适的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流程中的质量控制和优化管理问题;能够从质量经济性角度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等。 (3)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及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查看更多
Teachers team教师团队
董春芳 副教授
Curriculum Map课程图谱
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
1 教学方法
(1)采用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基本理论为主,系统地讲授质量管理的基础理论、质量控制基本方法和实践应用,以引导学生形成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法。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已建设完成的网络学习中心平台、资料阅读等自学,然后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释疑,巩固所学内容。课上没理解的内容,在课下也可以通过学习中心平台进行提问和讨论。
(2)加强案例教学,适时增加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去捕捉案例背后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在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改进等的内容教学中,选择一些企业案例或社会上的热点案例,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对案例所涉及到的质量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最后通过老师对案例所涉及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等进行分析,使学生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
(3)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所讲授内容有目的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再由教师对问题背后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4)学练结合。对于重点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设计、任务性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完成相关任务,既能使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也便于今后应用于实践。
2 教学手段
(1)提高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图片、视频教学与模拟游戏相结合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将ppt课件、教学大纲、课程重点难点、课程设计大纲、指导书,课程习题、参考书目等资源全部上传到课程学习平台并且提供了在线讨论、课程在线测试等模块,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建立与授课教师的沟通渠道提供了保障。
3 考核方式
采用多种考核形式,以任务完成情况为基础,既重视任务成果,也重视任务实施过程,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合作等方面的考核。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任务的完成情况、任务报告和在线学习平台学习测试等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确定各项合理的比例分配,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等。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质量控制与管理》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经营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质量管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现代质量管理标准,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及一般方法和常用的工具,学会利用各种工具对质量进行分析与改进,了解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现代质量管理、分析、控制能力,为将来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大纲说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因而,质量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控制与管理》是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它涉及到现代企业管理、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多门学科。本门课程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全面质量管理和ISO国际质量标准为主线,系统地介绍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是质量管理、质量分析与控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深刻理解全面质量的含义,掌握质量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并掌握解决质量管理问题的基本技能,为增强分析与解决实际质量管理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具备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技能和知识结构。
三、各章教学结构及具体要求
(一)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提高质量的意义,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2.教学内容和要点
质量和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及质量管理的原则、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及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重点掌握:产品质量形成过程、质量管理的原则、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三步曲、PDCA循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二)第二章 质量管理体系及认证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代质量管理的标准,掌握ISO 9000族标准的构成及内容,掌握质量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了解质量体系审核的内容,了解质量认证的概念与一般程序。
2.教学内容和要点
ISO9000族质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重点掌握:ISO9000族质量标准的构成及内容、ISO9000族标准中的重要术语和定义、质量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三)第三章 统计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质量控制的基础知识,掌握控制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过程中起控制作用的过程,熟悉质量控制常用的工具。
2.教学内容和要点
质量管理的统计学基础、工序质量控制、控制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控制图的种类、控制图的观察分析与诊断、质量控制常用工具。
重点掌握:质量波动理论、工序能力分析、控制图的基本原理、控制图的绘制及其观察分析与诊断、排列图、直方图、因果图等质量工具的原理及运用。
(四)第四章 质量检验理论与方法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质量检验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及其相关内容。
2.教学内容和要点
质量检验概述、抽样检验、抽样检验特性曲线、计数标准型抽样检验、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其他抽样检验。
重点掌握:抽样检验的概念及原理、OC曲线分析、接收概率的计算。
(五)第五章 设计过程质量管理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设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了解并初步掌握质量功能展开方法和实验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掌握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了解可靠性管理的基本内容。
2.教学内容和要点
设计质量管理概述、质量功能展开、实验设计、可靠性工程。
重点掌握:质量功能展开基本原理、实验设计、可靠性的概念、可靠性的特征量、质量与可靠性的关系。
(六)第六章 质量经济性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质量成本管理和质量成本分析的基本内容,掌握质量经济分析的一般方法。
2.教学内容和要点
质量成本概述、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经济分析方法。
重点掌握:质量成本的概念及构成、质量经济分析的目的及一般方法。
(七)第七章 六西格玛管理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六西格玛管理概念,了解六西格玛管理的基本内容。
2.教学内容和要点
六西格玛管理概述、六西格玛管理实施过程、六西格玛设计简介。
重点掌握:六西格玛管理概念、衡量六西格玛质量水平的指标、六西格玛的实施过程。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一) 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
章 序 | 讲授题目 | 学 时 | 主要内容 | 学时分配 | 备 注 |
第一章 | 质量管理概论 | 4学时 | 质量控制与管理概述 | 2学时 | |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 | 2学时 | ||||
第二章 | 质量管理体系及认证 | 3学时 | ISO9000族质量标准 | 1.5学时 | |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与认证 | 1.5学时 | ||||
第三章
| 统计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 10学时 | 质量控制的数理统计学基础 | 1学时 | |
工序质量控制 | 2学时 | ||||
控制图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 4学时 | ||||
质量控制与管理常用工具 | 3学时 | ||||
第四章 | 质量检验理论与方法 | 4学时 | 质量检验概述 | 1学时 | |
抽样检验原理 | 2学时 | ||||
抽样检验应用 | 1学时 | ||||
第五章 | 设计过程质量管理 | 11学时 | 质量功能展开 | 3学时 | |
实验设计 | 4学时 | ||||
可靠性工程 | 4学时 | ||||
第六章 | 质量经济性 | 4学时 | 质量成本管理 | 2学时 | |
质量经济分析 | 2学时 | ||||
第七章 | 六西格玛管理 | 4学时 | 六西格玛管理概述 | 2学时 | |
六西格玛管理实施过程 | 2学时 |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董春芳.质量控制与管理基础.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
同淑荣等.质量管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王庚等.现代工业统计与质量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张帆等.六西格玛管理与统计技术.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秦现生.质量管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课程重点及难点
1 课程重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思想,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质量问题的主要思路和方法及手段,为将来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各部分内容重点如下:
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
重点掌握:产品质量形成过程、质量管理的原则、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的关系及制定原则、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第二章 质量管理体系及认证
重点掌握:ISO9000族质量标准的构成及内容、质量管理体系要素构成、质量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第三章 统计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重点掌握:质量波动理论、工序能力分析、控制图的基本原理、控制图的绘制及其观察分析与诊断、排列图、直方图、因果图等质量工具的原理及运用。
第四章 质量检验理论与方法
重点掌握:抽样检验的概念及原理、OC曲线分析、接收概率的计算。
第五章 设计过程质量管理
重点掌握:质量功能展开基本原理、实验设计、可靠性的概念、可靠性的特征量、质量与可靠性的关系。
第六章 质量经济性
重点掌握:质量成本的概念及构成、质量经济分析的目的及一般方法。
第七章 六西格玛管理
重点掌握:六西格玛管理概念、衡量六西格玛质量水平的指标、六西格玛的实施过程。
2 课程难点
(1)质量控制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内容非常广泛,由于学生缺乏对实际质量管理活动的了解,因此,对质量管理内涵的理解难度较大,在学习过程中较难把握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
(2)课程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工程背景知识,对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较难于在短时间内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和研究方法。
(3)一些质量管理的方法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分析基础上的,通过统计分析并综合各种方法来解决质量问题,从而体现质量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由于在现有的教学安排和实验室条件下很难取得所需的大量数据,因而学生对一些方法的理解也就停留在表面。
知识脉络
教学设计
章节 | 项目设计 | 知识目标 | 能力目标 | 任务设计 | 学时 |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 全生命周期质量思想的建立 | 掌握质量的概念及其内涵,理解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 1、树立全生命周期质量概念并将其与用于生产与生活中。 2、能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运用于实际案例分析和生产和实践中。 3、能够根据生产或服务实际情况进行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分析和改正。 | 1、教学互动,讨论“质量是什么?”,“质量是否有生命的?”。 2、结合课程平台,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分析如何将质量管理原则应用于教学管理中。 3、课下小组讨论,课上展示分析某企业质量方针和目标,说明其合理性;若不符合要求,如何进行改进。 | 3 |
第二章 质量管理体系及认证 |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 | 掌握ISO9000族质量标准的构成及内容、ISO9000族标准中的重要术语和定义、质量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 1、熟悉各标准的适用范围,初步了解ISO9001标准要求及应用。 2、够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流程。 3、掌握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基本知识。 | 1、ISO9001标准应用案例分析。 2、课程报告,服务行业或政府机关如何应用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 | 3 |
第三章统计质量控制及其常用技术 | 典型产品生产的工序质量控制 | 掌握质量波动理论、工序能力分析、控制图的基本原理、控制图的绘制及其观察分析与诊断、排列图、直方图、因果图等质量工具的原理。 | 1、能够收集数据综合运用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等分析工序质量分布状态。 2、能够运用控制图对工序过程状态进行分析判断,并能初步分析过程质量异常原因。 3、能对工序能力进行分析计算并对异常状况能初步提出解决方案。 | 1、收集某产品某工序工艺特性的参数,绘制控制图,对工序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判断。 2、基于质量统计分析,利用排列图和因果图,分析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和产生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对工序能力进行分析,给出改进措施。
| 11 |
第四章质量检验理论与方法 | 批产品的抽样检验 | 掌握抽样检验的基本原理、抽检特性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了解基本质量检验的实施过程、抽样检验的标准和程序。 | 1、能够根据抽样标准设计抽样检验方案。 2、能够运用抽样方法进行样本抽取。 3、能够对抽取的样本进行相应测量检验,给出抽样检验结论。 | 1、针对某产品运用计数抽样检验程序GB/B2828.1进行抽样方案设计和抽样检验实施。 2、针对两组抽样方案进行比较评价。 3、抽样检验指导书编写。 | 4 |
第五章设计过程质量管理 | 产品质量设计与质量改进 | 初步掌握质量功能展开方法和实验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掌握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了解可靠性管理的基本内容 | 1、建立一种基于顾客满意要求的产品质量设计理念,学会运用QFD进行质量设计。 2、会用试验设计分析方法进行质量设计及改进。 3、会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并进行可靠性计算。 | 1、针对顾客需求进行产品质量功能展开,建立产品质量屋。 2、针对产品某种质量要求或质量问题,分析质量影响因素,进行试验设计并进行分析,给出影响因素的最佳参数配置。 3、建立某系统可靠性模型,进行可靠性计算。 | 12 |
第六章 质量经济性 | 质量成本分析与改善 | 理解质量成本构成,熟悉质量成本管理和质量成本分析的基本内容,掌握质量经济分析的一般方法。 | 1、能对质量成本归集,进行质量成本构成分析。 2、能对代表不同质量水平的方案进行分析以最佳质量水平,由此完成对不同质量成本方案的筛选。 3、能对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进行质量经济分析。 | 1、根据产品质量成本数据进行质量成本构成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2、根据案例,编写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3、对产品制造过程相关措施(返修、生产改进、生产速度)的合理性进行质量经济分析。 | 4 |
第七章 六西格玛管理 | 六西格玛管理应用 | 理解六西格玛管理概念,能够计算过程的六西格玛水平,掌握六西格玛实施的基本过程。 | 1、能够对过程的六西格玛水平进行估算 2、理解六西格玛实施的基本过程 | 六西格玛管理案例分析 | 3 |
实践教学
课程设计大纲
1、课程设计目的和目标
《质量控制与管理》课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密切的课程,本课程设计是在完成理论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实操性锻炼,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理解与掌握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质量管理学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设计,将达到如下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进一步巩固扩大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更深入的感性认识。
(2)能把该课程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质量控制与设计奠定基础。
(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团队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人数进行分组,各小组针对下列方向自主选择或教师指定设计题目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1)基于质量控制工具的过程质量控制与改进
在取得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需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从中找出质量波动的规律,利用软件绘制质量分布直方图、控制图、排列图、因果图等对过程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2)基于试验设计的过程质量可控因素分析及最优配置
选择使用身边的容易取材的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其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最佳因素水平配置方案。
(3)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产品/服务/过程等质量设计
根据质量功能展开方法对一种产品或一项服务或某个过程的现有质量状况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从满足顾客需求角度出发进行质量设计,构建产品质量屋。
3、课程设计要求
(1)课程设计采用分组、分任务方式实施,采取组长负责制,负责组织和协调本小组项目的讨论、任务分工等。
(2)独立收集、分析和整理资料,拟订工作计划及写作提纲,按照工作计划进行课程设计。
(3)设计过程必须在本组内独立完成,不得跨组参考或抄袭,避免方案出现雷同;
(4)设计书一律采用A4纸单面打印,用统一封面装订。
(5)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完成课程设计并及时提交。
4、成绩评定标准
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表现态度, 设计的工作量与水平, 以及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按五级分制( 优、良、中、及格与不及格)评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