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游于艺,粗有会心
父亲为银行家而兼擅文史,贯通中西之学,母亲也知诗书。四岁启蒙,母亲曾陆续教以短浅古代诗文选本数册,初步培养了泛读《三国演义》、《列国》、《岳传》、《水浒传》等小说的能力和兴趣。
十岁时
,延聘浙江学者长于文字学与书法的张访莼先生讲授《左传》和《资治通鉴》,父亲还有时指导其写旧体诗。稍后又请海上国画家张谷年先生教山水,英籍教师补习英美文学。画意诗情,原理相通;东西文学,“其言虽殊”,“亦相生也”。
父亲与京剧名演员程砚秋及其编剧金仲荪先生有相当交谊。程、金合编诸剧如《荒山泪》、《春闺梦》等意义深刻而唱辞优美如诗,通过如怨如慕的程腔一唱三叹,具有特殊的感染力量。有幸赶上观看杨小楼《长坂坡》等演出,稍长又得观李万春演林冲、叶盛兰演周瑜。
十二岁时,曾写过两篇评论尚小云戏剧的短文载在报章,可算是其发表文章之始。那是其经常观赏京剧及读了一些剧评后的尝试。
以后继续自学了《史记》以及历代一些名家的骄散文和诗词,时时讽诵陆贽奏议、苏轼策论、梁启超新文体等获得快感,或吟诵杜甫、白居易、辛弃疾、纳兰成德诗词而为之激昂慷慨、回肠荡气。
学科交叉,并非枉途
大学时代是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度过的。在那里从倪征?、鄂森等教授学习国际法、英美法和西方政治社会学说,撰写过关于国际公法和经济法的论文。
五十
年代初,调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从事理论、业务学习辅导和刊物编辑等工作,得以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货币与金融理论。还攻读了俄文,写过关于银行业务的文章与翻译苏联有关资料。
直至1956年10月,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为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从此成为古代文学研究行列中的一员。然而在法学院和银行部门学习和工作这段经历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在思想方法和研究工作方面得到锻炼,理论写作与外语翻译能力有所增强,为进行中外学术文化比较和交流以及从哲学及政治、经济、社会学角度对文学现象进行考察提供一定条件。
边干边学,有为而作
自1959年初
在复旦中文系任教以来,参加了一系列高校教材建设和国家研究项目。在中文系古典文学组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中撰写宋元编的大部分和先秦、唐五代、明清的部分章节,在朱东润师主编多卷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担任先秦诸子散文、屈原赋及两汉三国晋南北朝部分辞赋、散文的注释;在郭绍虞先生主编四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中负责隋唐五代宋金元部分(即第二卷)的编写。撰作部分近代文论的注释,并参与校读全书;在初由刘大杰先生主编后改为王运熙、顾易生合作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执笔宋金元明清和近代的诗文批评与词论,并审读了戏剧、小说批评部分;在王运熙、顾易生合作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中,执笔《先秦文学批评》《宋代文学批评》,并参与审读其余各卷。在以上诸书中执笔逾百五十万言。此外、还参加过《旧唐书》《旧五代史》的标校整理,撰写《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若干条目。
工作的需要,促使其对先秦到近代的文学作品和理论批评著作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读,广泛参考中外古今关于文史哲的历史资料与论著。由此更激发了对古代文明的无限风光勉力登临纵目与寻胜探幽的志趣,对文学史和文评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长期被埋没或受不公正对待的作家、作品进行重新探索、发掘、审理或为之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