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音韵学

主讲教师:

教师团队:共1

  • 万献初
学校: 武汉大学
开课院系: 文学院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等学科,是广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团队

万献初

职称:教授、博导

单位:武汉大学

部门:文学院

职位:教授

音韵学概述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音韵学和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证明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语音学既然把语音当作生理现象或物理现象来研究,因此有所谓普通语音学,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各种语音的构成,那是适用于全人类的,只是每一个民族的具体语言还有自己的一些语音特点罢了。至于音韵学,则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因为音韵总是属于一种具体语言的,它具有很显著的民族特点,甲语言的语音系统决不可能跟乙语言的语音系统相同。

但是,音韵学又是跟语音学有密切关系的。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因此,我们又可以说,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

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它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术语。我们应该用现代的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去说明它。我们不能抛开古代的理论和术语不管,因为我们必须把音韵学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下来。

清浊音

“三十六字母”各组内部声母的排列不是随意的。除齿音外,每种音都由四母组成。这四母的排列正好是按照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来排列的。齿音略有不同,因为齿音没有次浊,排列方式为全清,次清,全浊,全清,全浊。

清浊也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不过由于古代学者所用词语的紊乱,清浊的意思在许多场合并不相同。不过最常用的意思就是指所谓的带音或者不带音(声带振动与否)。不带音者为清,带音者为浊。汉语的声母按照前所述,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全清声母不带音,不送气,次清声母不带音,送气。全浊声母带音,送气与否无所谓。而次浊声母也不带音,但次浊声母为响音(包括鼻音,边音,闪音)和半元音,而与全浊声母为塞音,塞擦音以及擦音不同。 全次清浊这四个名称的来源大抵是来自韵图。韵图里将属于同一类的声母(比如同属唇音)放在一大格里,然后将一大格分为四(非齿音)或者五(齿音)小格,表示同一发音位置的不同声母。四个小格的声类排列是:“清,次清,浊,清浊”,五个小格的声类排列是:“清,次清,浊,清浊”。这里次清本来是第二个清声的意思。但后人不明此理,以为次清表示“清之次者”,就是不纯粹的清,于是将原本的“清”改叫“全清”,表示它时纯粹的清,其实今天我们都知道无论声母送气与否,清音就是清音,没有清得多一些或少一些的区别。当然,为了整齐,“浊”也就被改成了全浊,“清浊”被改成了“次浊”。其实“全浊”声母正好是“全清”或者“次清”声母的带音,三组声母彼此对应,而“次浊”与“次清”根本没有任何关系。“次浊”原来的称法“清浊”或者“不清不浊”都表现了“次浊”声母与清声母或者浊声母都不对应的关系。

全浊和次浊声母在语音发展上明显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说现代汉语中无浊音,是指无“全浊”声母,至于“次浊”声母有如“泥”、“来”、“明”等,现代汉语还是有的。另外,全浊上声字现代汉语大都变成了去声(“上”本来是上声字,所以称为“上”声,但由于“上”是邪母,为全浊声母,因此“上”变成了去声shàng。现在有人认为应该把上声读成“shǎng”,自是不明白语音发展规律所致),而次浊上声字则未变。全浊入声字,在现代汉语归入阳平,而次浊入声字则归入去声,可见全浊和次浊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声类。前面提到韵图中声母的排列,原本,舌音一栏是“端透定泥来”,齿音一栏是“照穿床审禅日”,各多了一个次浊,将原本整齐的格式打乱了,所以韵图的作者就将日来二母独立列为一格,与其他声母分开,这就是前面所述日来单列一类的元音。

诗歌声律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研究。例如:

青青子佩[bu ],悠悠我思[si?]。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l?]?

(《诗经·郑风·子衿》二章)

这章诗今天看来并不押韵,不懂音韵的人会误以为它原来就不押韵,其实在先秦是押韵的。“佩”、“思”、“来”三字同属一个韵部(之部),如果按照后面的拟音去读这章诗,其韵味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又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t?ia]!?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a]!

这首诗今天看起来更不押韵,事实上在中古时期也是押韵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上声“马”韵。现在很多人喜好唐代的律诗,然而要真正懂得律诗的格律,学会调平仄,就非得具备一些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不可。例如古代属于仄声的入声字有相当一部分今天已变成了平声字,如果按照今天的调类去分析律诗的平仄,肯定就会出错,此以白居易的五律《草》为例:

《五方元音》(书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属仄声。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

如何辨认入声字,这成了现代人特别是北方人学习诗律的一大难关,但是只要懂得点音韵学,入声字的辨识就容易多了。

参考教材


课程评价

教学资源
课程章节 | 文件类型   | 修改时间 | 大小 | 备注
1 音韵学(一)
视频
.mp4
2013-11-26 72.80MB
2 音韵学(二)
视频
.mp4
2013-11-26 77.41MB
3 音韵学(三)
视频
.mp4
2013-11-26 78.54MB
4 音韵学(四)
视频
.mp4
2013-11-26 78.05MB
14 音韵学(十四)
视频
.mp4
2013-11-26 118.79MB
15 音韵学(十五)
视频
.mp4
2013-11-26 78.00MB
24 音韵学(二十四)
视频
.mp4
2013-11-26 73.65MB
25 音韵学(二十五)
视频
.mp4
2013-11-26 79.25MB
26 音韵学(二十六)
视频
.mp4
2013-11-26 96.27MB
27 音韵学(二十七)
视频
.mp4
2013-11-26 73.31MB
28 音韵学(二十八)
视频
.mp4
2013-11-26 74.70MB
29 音韵学(二十九)
视频
.mp4
2013-11-26 70.09MB
30 音韵学(三十)
视频
.mp4
2013-11-26 75.85MB
31 音韵学(三十一)
视频
.mp4
2013-11-26 72.92MB
32 音韵学(三十二)
视频
.mp4
2013-11-26 73.07MB
33 音韵学(三十三)
视频
.mp4
2013-11-26 77.14MB
34 音韵学(三十四)
视频
.mp4
2013-11-26 86.89MB
35 音韵学(三十五)
视频
.mp4
2013-11-26 75.42MB
74 音韵学(七十四)
视频
.mp4
2014-01-23 89.96MB
75 音韵学(七十五)
视频
.mp4
2014-01-23 62.73MB
76 音韵学(七十六)
视频
.mp4
2014-01-23 95.33MB
77 音韵学(七十七)
视频
.mp4
2014-01-23 112.77MB
78 音韵学(七十八)
视频
.mp4
2014-01-23 101.03MB
79 音韵学(七十九)
视频
.mp4
2014-01-23 99.21MB
80 音韵学(八十)
视频
.mp4
2014-01-23 93.25MB
81 音韵学(八十一)
视频
.mp4
2014-01-23 109.19MB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