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图像基础
主讲教师:刘辉
第2期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技术的发展,之后又经历了真实孔径雷达(Real Aperture Radar,RAR)和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最终在干涉技术(Interference)的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自从InSAR技术在20世纪90年出现之后,持续成为地学应用中的研究热点。 InSAR技术主要是借助于合成孔径雷达SAR朝目标位置发射微波,之后接收目标反射回波,从而获得目标位置成像的SAR复图像对。如果复图像之间具备相干条件,则它们的干涉相位中包含了两次成像中存在的微波路程差,进而可以准确获得地面的地形及变化信息。 InSAR技术采用主动遥感的方式,受到大气、云层的影响较小,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工作。同时,其连续观测能力强、成像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技术成本低等,在地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DEM生成、地面沉降、火山、地震、地壳形变、滑坡、泥石流、冰川等方面的监测。目前InSAR已经成为地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InSAR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主要讲解InSAR技术的成像基础、原理、主要数据处流程、误差源与改正方法、高级技术、地学研究与监测应用等,致力于培养学生从事地学研究与开发工作的能力。
课程章节 | | 文件类型 | | 修改时间 | | 大小 | | 备注 | |
1.1 SAR成像基本原理 |
.mp4
|
2022-10-28 | 41.70MB | ||
1.2 SAR图像解释及数据收集 |
.mp4
|
2022-10-28 | 38.07MB | ||
2.1 InSAR基本原理 |
.mp4
|
2022-10-28 | 38.97MB | ||
2.2 InSAR相位观测值的组成及误差源 |
.mp4
|
2022-10-28 | 38.81MB | ||
2.3 InSAR数据处理步骤 |
.mp4
|
2022-10-28 | 41.96MB | ||
2.4 影像配准 |
.mp4
|
2022-10-28 | 31.00MB | ||
2.5 相位解缠 |
.mp4
|
2022-10-28 | 51.52MB | ||
3.1 去相干因素及影响 |
.mp4
|
2022-10-28 | 29.03MB | ||
3.2 InSAR中的大气延迟(GACOS) |
.mp4
|
2022-10-28 | 44.44MB | ||
3.3 电离层影响 |
.mp4
|
2022-10-28 | 19.36MB | ||
3.4 DEM误差及DEM获取应用 |
.mp4
|
2022-10-28 | 22.35MB | ||
4.1 Stacking技术及应用限制 |
.mp4
|
2022-10-28 | 22.62MB | ||
4.2 短基线集InSAR技术 |
.mp4
|
2022-10-28 | 31.29MB | ||
4.3 永久散射体InSAR技术 |
.mp4
|
2022-10-28 | 40.22MB | ||
4.4 分布式目标InSAR时序分析技术 |
.mp4
|
2022-10-28 | 71.08MB | ||
4.5 TomoSAR技术 |
.mp4
|
2022-10-28 | 17.25MB | ||
5.1 地震形变监测专题 |
.mp4
|
2022-10-28 | 57.25MB | ||
5.2 火山形变模拟 |
.mp4
|
2022-10-28 | 49.87MB | ||
5.3 InSAR火山监测研究 |
.mp4
|
2022-10-28 | 59.22MB | ||
5.4 冰川与冻土监测专题 |
.mp4
|
2022-10-28 | 39.93MB | ||
5.5 基于对地观测技术的地质滑坡预警 |
.mp4
|
2022-10-28 | 62.86MB | ||
5.6 InSAR滑坡识别、监测与预警 |
.mp4
|
2022-10-28 | 53.71MB | ||
5.7 地面沉降监测专题 |
.mp4
|
2022-10-28 | 58.57MB | ||
5.8 矿产开采形变监测专题 |
.mp4
|
2022-10-28 | 51.60MB | ||
5.9 新建课程目录大型工程及人工建筑物监测专题 |
.mp4
|
2022-10-28 | 43.91MB | ||
5.10 GB-InSAR及其应用 |
.mp4
|
2022-10-28 | 46.96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