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战国:一个有关生存与强大的时代

主讲教师:

教师团队:共1

  • 李山
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
专业大类: 历史学
开课专业: 中国古代史
学分: 0.1
课时: 1

本系列介绍了战国时期的强大与生存。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教师团队

李山

职称:教授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职位:教授

战国简介

战国

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战国”一词,在当时就已经有人使用,但是只是用来指当时参加连年战争的强国,如《尉缭子·兵教下篇》说:“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

名词的含义还是没有发生变化。如在《史记·匈奴列传》:“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战国尽管是主要描写七个国家的征战,而战国时期的国家远远不止七个,战国初期,群雄并起,共有二十多国,依然以周天子为共主。把战国作为一个时代的名称,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以后,才开始使用。[1]司马迁的《史记》和汉代刘向的《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刘向叙录曰:“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两种观点都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前403年三家分晋。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参见秦统一中国之战。秦灭六国,焚烧各国书籍,使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基本毁灭。以致,西汉中叶的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难以找到依据。

伴随着私田制和铁器的广泛运用,社会新兴阶层的崛起,战国时期的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迎来变革的高峰。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疆域

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重庆、四川大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战国时代

兴起

随着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403),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91),田和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酷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频繁。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有关战国的起始年份,史学家一直存在各种争议,共有7种说法。

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吕祖谦《大事记》记载始於周敬王三十九年,接续《春秋》之後。 前476年(《史记》作周安王元年,实际当司马迁因战国各国史籍被秦国付之一炬,遂采纳秦史书《秦记》所载,定战国始於前476年[2]。 前475年(周元王元年) 主要是周敬王的年数有异说。《左传·哀公十九年》所记「冬,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以周敬王在位有四十四年,故次年为周元王元年,为战国之始。 前468年(周贞定王元年)林春溥《战国编年》、黄式三《周季编略》及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记载始於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接续《左传》之後。 前453年(周贞定王十六年) 也有学者认为,前453年三家灭晋,七国争雄局面已经形成,应该以此作为战国的开始。 前441年(周哀王元年)朔雪寒在《孙子兵法论正》书中提出此说[1]。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北宋司马光成书的编年史《资治通鉴》则以『三家分晋』一事代表周礼崩坏,群雄竞逐,而定战国始於前403年。

秦国统一

战国时,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但仍在洛阳一带勉强维持。西周初年营建雒邑时,共修建了两座城。西边的方十七里,叫王城,东边的小些,叫成周。战国时,由于王室内部争权和分封,先后出现了居于王城的西周公和以巩邑(今河南巩县)为都城的东周公,真正天子的周显王寄居于东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斩首四万。西周君联合诸侯军队出伊阙(今河南洛阳南)攻秦,以隔断秦与阳城的通道。秦昭王于是发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将其三十六邑全部献给秦,西周国灭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秦相邦吕不韦带兵灭东周公。

秦自孝公时商鞅变法,中经秦惠王、武王、昭王,一百余年间,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注重水利和农业生产,奖励军功,军队装备优良,又充分利用客卿为秦谋划作战,在诸侯国中越战越强,终于打败了东方各个强大的敌手,成为天下第一的强国。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 而卒,秦庄襄王继位,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灭东周国,取韩之成皋、荥阳,建三川郡。次年,秦军击赵,伐韩,在上党设太原郡。庄襄王三年(前247)崩,十三岁的秦王嬴政(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嬴政。)即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帝。秦王政五年(前242),秦军攻魏,夺其酸枣等二十城,设东郡,又于秦王政六年(前241)粉碎了楚、赵、魏、韩等国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合纵对秦的军事进攻,还用反间计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广大兵强马壮的秦国面前,东方六国君主形同于秦的郡县长官。

秦王政九年(前238),平嫪毐之乱,秦王嬴政亲自执掌政权,随即出动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旧势力,史称秦灭六国。于十七年(前230)灭韩,二十二年(前225)灭魏,二十四年(前223)灭楚,二十五年(前222)灭燕、灭赵,二十六年(前221)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郡县制国家。

相关书籍


课程评价

教学资源
课程章节 | 文件类型   | 修改时间 | 大小 | 备注
1.1 战国:一个有关生存与强大的时代(一)
视频
.mp4
2021-12-14 88.44MB
1.2 战国:一个有关生存与强大的时代(二)
视频
.mp4
2021-12-14 88.73MB
1.3 战国:一个有关生存与强大的时代(三)
视频
.mp4
2021-12-14 87.09MB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