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说老杜秋兴八首

主讲教师:

教师团队:共1

  • 汪荣祖
专业大类: 历史学
开课专业: 中国古代史
学分: 0.1
课时: 1

本系列介绍了杜甫的秋兴八首。汪荣祖老师从诗文本身的表面意义由浅及深,讲述了其内涵;又用古代的吟唱法吟诵诗歌。同时将诗文所描写的意境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可谓环环相扣。对该诗词的解析做了更深一步的阐述。

教师团队

汪荣祖

职称:史学家

部门:文学

《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就技巧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成就,有两点可注意处:其一是句法的突破传统,其一是意象的超越现实。有了这两种运用的技巧,才真正挣脱了格律的压束,使格律完全成为被驱?的工具,而无须以破坏格律的形式,来求得变化与解脱了。因此七言律诗才得真正发展臻于极致,此种诗体才真正在诗坛上奠定了其地位与价值。杜甫所尝试的这两种表现的方法,对中国旧诗的传统而言,原是一种开拓与革新,然而杜甫在这种开新的尝试中,却完全得到了成功,那就是因为杜甫所辟的途径,乃是完全适合于七律一体的正确可行的途径。

《秋兴》八首为诗人晚年刻意经营之作,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组诗的结构,有必要把八首的内容略作说明。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发抒了诗人爱国感情和孤独抑郁。这就使组诗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并为后七章的开展创造了条件。这首诗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思想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第二首写出了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仰天翘首北望、长夜不寐的孤独。上应“丛菊两开”、“孤舟一系”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诗人入蜀多年,一直是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无日不关怀君国,北望朝廷。他曾在许多诗里表示过这种强烈的愿望。旅途滞留,自己不仅年老体衰,无力北归,且天下骚乱,北方仍然在动荡不安,也不能北归。又由于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渺茫的希望往往更激起强烈的对长安的怀念。所以他寄居夔府时所写的诗里,一再出现《秋兴》八首中作为基调的“每依北斗望京华”这类思想感情。如:“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 (《月》),“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夜》)。

第三首是第二首的继续和发展,写晨曦中的夔府。诗人日日独坐江楼,思前想后,集中表现了他一生事与愿违的矛盾。秋气清明,江色宁静,对于心烦意乱的作者,这种宁静的景色反而给人带来了扰乱,增加了烦燥不安的情绪。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像“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内政上人事的更变,诗人心目中的纲纪制度的崩坏,军事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攻,这一切都使诗人深切感到大非昔比。诗人在这唐代全盛时期的政治心脏整整住过十年。在这里,诗人有熟悉的朋友,有他依恋的朝廷宫阙,也有使他失意、悲愤的丑恶政治现实。总之,对诗人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这个地方深深印在诗人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文艺创作上的友谊,有兴高采烈的欢笑,有到处潜悲辛的眼泪。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的庄严、肃穆,在这样的朝廷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从诗人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当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自己国家强盛繁荣的自豪感。在这里,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他的爱国感情。因为对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君、国之间,很难划分明确的界限。因此,他们的爱国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着忠君的历史局限。特别在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了他爱国忠君的感慨。

第六首,怀想曲江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的繁华。上层统治者不知疲倦地游宴,引入了“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帝王州”。诗人在无限惋惜中隐示对封建帝王斥责之意。

第七首忆及昆明池的盛况,展示唐朝当年的国力昌盛。“武帝旌旗在眼中”,形象鲜明飞动地表现了唐代武功显赫。当年的昆明池,即使在秋天,景物给人的印象也是壮丽的,没有萧瑟的气氛。物产的富庶更足以表现国家财物的富饶。

第八首写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美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对封建时代的文人来说,自己创作才能为帝王所赏识,是毕生难忘的荣誉,也是自然的事。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的有八个乐章一样。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一生作诗三千多首)。这些诗歌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自唐以来,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在艺术上,力倡“转益多师”,注意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又坚持“别裁伪体”的批判精神,成就极高,以律诗和古体见长,具有“沉郁顿挫”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其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 ;而“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参考教材


课程评价

教学资源
课程章节 | 文件类型   | 修改时间 | 大小 | 备注
1.1 说老杜秋兴八首(上)
视频
.mp4
2021-12-14 100.96MB
1.2 说老杜秋兴八首(下)
视频
.mp4
2021-12-14 111.37MB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