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教师:

教师团队:共1

  • 秦永洲
专业大类: 中国语言文学
开课专业: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文化的研究范围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课题。广义上,应该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创造的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的总和。本书侧重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心理、观念形态的形成、演变、沿革及其规律性的探讨。在研究中国文化时,既注意到其历时性,又注意到其共同性,更关注其当代性;既阐述文化基本结构的有机组成,又侧重文化主体内容的基本精神与规律的探讨。

本系列介绍了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董仲舒的儒学与原始儒学的区别以及儒家的孝道等。

教师团队

秦永洲

职称:教授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部门:历史学

职位:教授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总称。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中国文化》杂志为延安时期的刊物,创刊号毛泽东撰写重要历史性文章。

在文化上,清朝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能够改变汉文化的外国殖民时期。例如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唐装、旗袍等旗人服装(原来是由满族的骑马褂演变而来),而清朝男子留辫子(和剃头令的颁布和严格实施有关);乐器音律由原来的风雅清幽转变为喜庆热闹,之前多使用古筝,琵琶等民族管弦乐器,到了清朝则大肆使用唢呐、锣鼓等音色响亮的吹奏、打击乐器;同样建筑风格也发生巨大变化,原来的飞檐变得更加翘高,屋檐更加朝里,曲折度增加,笔直度缩短,由原来自然写意的风格转变为更加富丽堂皇;装饰物从原来的比较多用自然纹理和植物变为更加倾向於雕龙雕凤或者历史典故。故清朝造成本土传统汉服饰、音乐、建筑文化的极大改变,并且影响至今。而汉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仿制;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族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创造的主体

中华民族是由现今中国境内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所谓华夏,即汉族的前身,他的直接来源是夏、商、周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繁盛,用于族名,蕴涵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历史上在中国范围内居住活动的民族数以十计,除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2世纪迁到中亚以外,其他各民族几乎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在今天中国56个民族中,除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几个是在以往一二个世纪中从境外迁入的以外,绝大多数是在中国形成的,或已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 

早在春秋时代,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就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体民族。以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随着疆域的扩大,社会的发展,中国境内各族间的联系纽带愈益强化,民族间的共同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渐趋完备。

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中国境内各民族更增进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体意识,进一步形成自觉的民族观念,“中华民族”遂成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称谓。梁启超说过:在全世界范围内,“凡遇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建国以后针对境内民族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1954年普选时,自报的民族名称多达数百个,1956年国务院根据民族识别的成果,公布了51个少数民族的名单。以后,经过继续识别,到1979年经国务院正式确定基诺族为止,中国共有56个民族。但尚有70多万人的民族成分有待确定。

中华民族人口的演衍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二年,汉朝政区有近6000万人口,超过当时世界人口约1亿七千万的三分之一。12世纪的北宋末年,其境内人口已超过1亿,当时世界人口约三亿二千万,也占三分之一以上。1850年,世界人口约12亿,而中国人口已突破四点三亿,所占比例也没减少。

当时人口的分布很不均衡,如果以淮河秦岭白龙江为划分南北的界线,北方与南方人口的比例:公元初为7∶3,公元10世纪末为4∶6。到20世纪初,以腾冲、瑷辉一线为界,中国形成了东南人口稠密区和西北人口稀疏区,至今仍无明显变。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共有人口129533万,大陆人口126583万,其中汉族人口约11594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9%;55个少数民族人口共10643万,占8.41%。

参考教材


课程评价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