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由现今中国境内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所谓华夏,即汉族的前身,他的直接来源是夏、商、周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繁盛,用于族名,蕴涵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历史上在中国范围内居住活动的民族数以十计,除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2世纪迁到中亚以外,其他各民族几乎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在今天中国56个民族中,除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几个是在以往一二个世纪中从境外迁入的以外,绝大多数是在中国形成的,或已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
早在春秋时代,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就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体民族。以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随着疆域的扩大,社会的发展,中国境内各族间的联系纽带愈益强化,民族间的共同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渐趋完备。
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中国境内各民族更增进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体意识,进一步形成自觉的民族观念,“中华民族”遂成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称谓。梁启超说过:在全世界范围内,“凡遇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建国以后针对境内民族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1954年普选时,自报的民族名称多达数百个,1956年国务院根据民族识别的成果,公布了51个少数民族的名单。以后,经过继续识别,到1979年经国务院正式确定基诺族为止,中国共有56个民族。但尚有70多万人的民族成分有待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