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段)

主讲教师:

教师团队:共1

  • 周奇文
专业大类: 中国语言文学
开课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本系列介绍了唐诗宋词的分析和讲解。先是阐述了文体意识的定义与我国古代文体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文体意识研究要与具体的历史背景结合,并分析了唐宋时期文体的存在的状况和五大主要文体;然后通过唐宋时期文体意识的辨析,提出了古代文体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重点阐述了文体研究的多面性和文体研究的作用。唐宋诗比较古今有之,宗唐宗宋之说对于唐宋诗歌的差异有着各自的观点,也抱持着对唐宋诗的共同看法。比较唐宋诗究竟能看出怎样的异同,这种异同又是如何形成的。周奇文老师从唐宋诗的审美情趣、风格、诗歌传唱三个方面对唐宋诗进行比较。

教师团队

周奇文

职称:教授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部门:文学院

职位:教授

唐宋历史文化时期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

研究文学形态要考虑具体的历史背景,研究唐宋文学形态就要熟悉唐宋时期政治、社会背景。唐宋时期不是仅指唐朝和宋朝两个朝代,在文学形态研究中它是指以唐宋时期为最主要历史时期的文学时空。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全面繁荣的阶段,产生了多种文体形态,其中诗和词发展到鼎盛阶段。该阶段包括有隋、唐、五代和宋辽金四个时期。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动乱的局面。它巩固统一的措施被唐朝承袭,是唐代封建盛世的前驱。隋代文学是由汉魏六朝文学到唐代文学过渡的桥梁。李愕、王通反对六朝骄丽淫靡的风气,启发了唐代的诗文革新。隋诗中边塞题材之作,开唐代边塞诗先声。唐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唐代文学兴盛的主要社会原因有:

1、没有文学禁锢,思想比较活跃,使各种倾向的作品得以存在和发展,文学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

2、科举制度和均田制度的实行,使得庶族地主力量迅速发展。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掌握了文学发展的主流,打破了宫廷和贵族对文学的垄断。他们比较了解民生疾苦,具有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又能够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使创作开了新生面。

3、国家的统一使文风融合,统治阶级对儒、释、道三教并重并能包容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各种姊妹艺术的繁荣,都促进了各种流派、风格的建立,促进了变文、词等新的文学样式的出现。

4、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战乱频仍,只有西蜀和南唐偏安一隅。诗词适应了统治阶级酣歌醉舞的需要,得到了发展。宋朝时期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制约文学发展的主要社会原因如下:

(1)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通俗文学继唐代之后进一步发展。天下无事,承平日久也助长了粉饰太平的形式主义文风。

(2)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党争以及抗战派和妥协派的矛盾斗争反映在文学中,形成重议论说理的时代特征。

(3)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贯穿两宋始终。反映人民疾苦和表现爱国思想成为宋代文学的重要内容。

(4)理学思想统治体系的建立,使两宋诗文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学问、重说教的“头巾气”和“学究气”。

唐宋文学中的文体意识辨析

(一)唐宋文体意识研究综述

众所周知,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是唐宋文学。说到唐宋文学,人们会自然想到“唐诗”、“宋词”,这是两种文体所构成的两个最能代表该时期文学成就的文体形态意识现象。其实这只是唐宋文学形态的部分类型。唐宋文体主要有五大形态,分别为:诗、词、文、小说、批评。但不是只有这五种形态,也有很多文体形态在唐宋时期初见端倪,有的在以后时期逐渐兴盛起来。有的是在前代的历史时期已经出现,但并没有在唐宋时期兴盛起来。

一种文体的发展兴盛并不具有明显的时间性。所以,从文体的发展角度来讨论文学的发展,必须超越时间的界限,要明白一种文体的产生和发展,不可能完全与一个朝代的生灭同步。这样,在中国文学史或唐宋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中,涉及各种文体演变时,必须突破朝代的限制,或上接前代文学以见发端,如对律诗的形成、唐传奇的产生和批评的形式的探讨;或下延后代文学以见发展,如对词的演变的探讨就涉及到曲的形成。

唐宋文体意识研究细说

依据前面所述研究的思路与要点,结合近年从强化文体意识的角度对唐宋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从文体演变的角度看,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对唐诗和宋诗所展示的艺术境界以及表现出来的各种复杂思想、情感的探讨,可能对领悟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神有所裨益。唐诗繁荣,除去社会条件有利于文学发展外,还取决于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浪漫主义传统,汉魏诗人学习民歌讽刺时政、反映民间疾苦的经验,以及六朝以来山水田园的描写和声律技巧的运用,都为唐代诗人批判地继承,使唐诗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完成了新体诗是唐诗最大的特色。对诗歌部分的研究应直接从新体诗的源流开始,讨论的时间也应从六朝开始。声律论的发现是新体诗的完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它是后来的律诗得以问世的前提。最重要的诗人是杜甫,他把律诗的写作推向了古典诗歌的顶峰。因此,对声律论和杜甫的讨论就应该相对集中。杜甫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虽然不是律诗的开创者,但他在律诗写作上的追求上,既有完善的一面,又有突破的一面。正因为如此,杜甫成为一位真正的集大成者。笔者从文体角度切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于诗歌在诗人的心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地位,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可以怎样把握的思考。从诗歌创作的情绪性质看,我试着将诗人分为“入世”和“出世”两大类,介于这两种之间的情绪是“伤感”。这三种是中国诗人或文人在下笔写作时的最重要的情绪。我希望以这样的认识来对唐诗和宋诗所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神进行把握。在唐音宋调中,充分汲取近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这一文学史现象做出比较细致的解说。当然这样的理解显然是“取其一端”也无法面面俱到地对唐宋诗歌作全方位的论述。

  唐宋文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词学。两宋时代,虽然少了唐朝的强盛和自信,淡了少年的梦幻色彩,在政治上军事上懦弱退缩,但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视文人和文化的时代。两宋二百年间绝少看到文人动辄丢掉性命的记载。因文化政策的宽松以及科举的大规模扩招和文人待遇的优厚营造的承平文化,簇拥着两宋时代的文学颇如满身稚气的书生,充满活力,率尔前行:散文高和唐人大调、诗歌另辟理性余响,而词作更是气象万千,摇曳多姿,成为这一时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在词学的研究中,应着重从诗词异同的角度对宋词的特点进行分析,重点是在对“异”的分析,立足于对词这一文体的个性的掌握。从词的特点、风格、结构、修辞与意境以及词人的心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充分汲取学界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对词的特色有所把握。

  在古代文体形态中诗是吟的,词是唱的,而文章则是写的,小说就是说的(口头文学)。从不同文体的写作状态和传播形态来研究形态文学史,也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唐代传奇的兴起是中国古典小说在成熟的标志。对于小说的文体特征得研究,则应从叙事文学的角度和传播的角度来加以考虑。鲁迅关于“小说的自觉”的观点成为经典性评论。

  中国唐宋八大家的成就是古典散文建立的标志。对古典散文的研究应对韩、柳、欧、苏文章的特点进行分析,这是重点所。值得注意的是,骈文在语文中的意义,骈词丽语其实是汉语的一个优势,关键是“度”的掌握,过犹不及,这是中国文章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启示。现代文与古文整体上的区别是骈体文彻底退出文章领域。而骈偶语在文章中的存在,则是十分自然和合理的现象,因为这是汉语的优势。

  在唐宋文学里,有一个很少引人注意的文学形态是批评。批评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著作中起源很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有所体现。但中国文学批评形式的多样性,是在宋代形成的,代表性成果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中国文人从此有了一种最佳的批评形式。但诗话这种随意性的评论文字,对中国诗学理论的体系的建立,似乎没有太多的帮助。中国文人从中得到的乐趣,却是十分的丰富。中国文学批评的自成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独特形式有直接的关系。

  青词在唐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态,但这种形态还没有引起太多人去研究,它源于上古时代人们祭祀的祷文。在唐宋时期可以见诸于好多文献,如《全唐文》、《全唐文补遗》、《全宋文》、《文渊阁四库全书》阅读这些作品,可知青词在唐宋时期已经是一种有专门用途和独立形态的文章体裁。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吴曾棋《文体当言》等明、清人的文体学著作或文章总集都有青词一类。

审美情趣方面

唐诗多“尚趣”,运用“兴象”使诗歌产生“兴趣”,“兴象”是具有审美趣味的诗歌意象。它是诗人在外在事物的自然感发下,产生了创作冲动,把主观感情志意投射于客观外物而产生的审美意象。作为诗歌构成元素,它玲珑精妙、含蓄蕴籍、余味无穷。孟浩然的诗歌意象精美,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王维诗将大自然的种种物态化为鲜明的诗歌意象,融进个人的主观性情,以有限的形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冲淡闲远,空灵无迹,使人回味不尽。唐诗就是通过创造玲珑剔透的兴象,传达诗人的诗意情思,营构淡泊空灵的诗境,产生韵味无穷的审美效果。从唐诗的山水诗以及漫游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唐朝诗人豁达开阔的胸襟以及气壮山河的豪迈气势。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特别是盛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稳定、文化繁荣,唐朝成为当时世界的第一帝国。随着贞观和开元的盛世到来,整个唐朝社会充满了自信,这种气象体现了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并且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精神。这时的人们充满了对国家的满腔热情和对自然的无比热爱,因此唐朝诗人通过浪漫、豪迈、清新的表现手法和空灵的“兴象”,创造出无数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的千古绝句。此外,唐诗是在对六朝诗的扬弃中适应唐代社会现实风貌而产生的。作为对六朝诗歌的反拨,唐代诗人反对六朝尚形似、贵人工、 浮艳绮靡诗风,提倡自然天真。尤其至盛唐,反对雕章琢句,追求真朴自然。他们着眼于意象群排列组合所呈现出的整体效果,追求自然浑成,丰华情韵以及奇情状彩。

而宋诗多“尚理”,不只是哲理之理,还包括各种事理、政理。宋诗因注重阐发对社会、家国的见解和主张,论理大于形象。它们有的是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景物中悟出的奇趣妙理 ,如苏轼《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理学家朱熹《春日》、《观书有感二首》等,有的是借物写人事,讥讽政治生涯的险恶,如黄庭坚《寺斋睡起二首》、《议蝶图》等。这些诗托物寄意,借助具体的形象,寄寓深邃的哲理,发人深省,耐人寻绎。宋代诗人承传了韩孟诗派造语不落凡响、奇崛峭拔的特色,并推向极致,呈现出瘦硬峭拔的审美风格。这在江西诗派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陈师道诗风老健瘦硬,黄庭坚诗造语奇崛,加上又发展了杜甫诗用拗律拗句的手法,形成瘦劲峭拔的风格。选材的生活化、通俗化,更侧重于描写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一大特点。受浓厚的社会文化影响,宋代文人注重自我修养和德操,对亲情友情特别珍视;党争激烈,许多文士在斗争中沉积下僚,淡泊势利,保持洁身自律、优游明达的胸怀,自然把目光更多地转向世俗现实人生,反映身边事物。宋诗无论题材还是语言,都平凡朴素,平易近人,不似唐诗的奇伟特识和高华远韵。除此之外,宋诗讲求刻意求工,要求“无一字没有出处”,以江西诗派为代表,如此刻意模仿前人的做法也遭到了不少诟病。宋诗的特点,与宋代是个重文抑武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宋代,儒、释、道这三种思想均从重外部功利向重内在修养转变。三教合一的思潮铸造了宋代士大夫迥异于前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即宋人既非儒家的兼济天下,又非独善其身,而是将此二种处事原则兼容起来,并且把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看作人生的至高目标,这种文化性格影响下宋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宋人的个体意识不同于唐人的张扬豪放,而是淡泊理智化,趋向内敛和柔弱化。宋代在政治上保守,军事上无力,使得整个封建集团再也没有唐人那种追求建功立业的宏伟气魄,也没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迈气概。时代精神趋于内敛而非扩张,士人心理喜于深微澄静而非广阔飞动。因此文官士人多回避社会矛盾,以身边的生活琐事为描写背景,抱持的是“以俗为雅”的态度。

诗歌风格方面

总的来说,唐宋诗的风格有以下五种区别: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唐诗蕴籍含蓄,宋诗深折透辟;唐诗雍容丰腴,宋诗气骨瘦劲;唐诗重自然,宋诗尚技巧;唐诗多爱情,宋诗淡于情。

第一,诗韵指的是诗中象与意妙合无痕,象与情交融一体,赏之使人心旷神怡。诗意指的是透过诗语显现出的“理”,或烛幽显奥,或精警透辟读之令人明心见性。例如,同咏庐山,唐诗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宋诗有苏轼的《题西林寺壁》为代表。第二,同是对忘却亡国之耻的批评。 唐人李商隐在《夜泊秦淮》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景含淡淡的忧愁,却愁而不悲。情在景中,不乏闲情逸致。批评包含在对商女唱曲的陈述上。慨叹之意尽在陈述之中。而宋人林升《题临安邸》中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卞州”。同样景中含情,却激情外显: “几时休”、“直把”几字就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忘却国耻的愤慨。而且文意深折,从对花花世界的描述急转为对沦陷故都的报警,使人惊心动魄。从中不难看出唐诗的“尚趣”,宋诗的“尚理”。第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以高度的表现技巧把他目睹的一一刻画出来。其诗虽繁音促节,极尽描摹之能事,然而款款道来,从容不迫,恢弘气象,出入其间。数次变换韵脚(平仄韵间用)以作停顿,步骤合拍,舒张有度。苏轼的《百步洪》。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而有之,写作技巧较岑诗大有进步。但全诗如急湍下注,不免急迫,失却了唐诗的雍容之态。呈现一种一往无前的劲气。第四,唐诗中有壮阔、闲静、朴实的自然,宋诗比唐诗注重作诗的技巧:其一,句法大变唐诗之旧;其二,以文入诗,注重用典;其三,宋诗求奇新;其四,议论为诗。第五,在唐诗中美人香草、男欢女爱之辞很多:《长恨歌》述君王之爱;李商隐《无题》中述“相见时难别亦难”表离别之情。这在宋诗中却是少见的。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宋人多以词表达情爱。

参考教材


课程评价

教学资源
课程章节 | 文件类型   | 修改时间 | 大小 | 备注
64 唐代文学概说
视频
.mp4
2021-08-26 90.53MB
65 唐诗的繁荣与分期(一)
视频
.mp4
2021-08-26 89.51MB
66 唐诗的繁荣与分期(二)
视频
.mp4
2021-08-26 74.88MB
67 唐诗的繁荣与分期(三)
视频
.mp4
2021-08-26 90.31MB
68 唐诗的繁荣与分期(四)
视频
.mp4
2021-08-26 92.20MB
69 唐诗的繁荣与分期(五)
视频
.mp4
2021-08-26 91.05MB
70 唐诗的繁荣与分期(六)
视频
.mp4
2021-08-26 93.67MB
71 初唐诗歌(上)
视频
.mp4
2021-08-26 99.28MB
72 初唐诗歌(下)
视频
.mp4
2021-08-26 94.68MB
73 盛唐诗歌(一)
视频
.mp4
2021-08-26 102.18MB
74 盛唐诗歌(二)
视频
.mp4
2021-08-26 101.83MB
75 盛唐诗歌(三)
视频
.mp4
2021-08-26 99.68MB
76 盛唐诗歌(四)
视频
.mp4
2021-08-26 91.11MB
77 盛唐诗歌(五)
视频
.mp4
2021-08-26 94.65MB
78 盛唐诗歌(六)
视频
.mp4
2021-08-26 90.47MB
79 盛唐诗歌(七)
视频
.mp4
2021-08-26 90.74MB
80 盛唐诗歌(八)
视频
.mp4
2021-08-26 92.61MB
81 盛唐诗歌(九)
视频
.mp4
2021-08-26 89.79MB
82 盛唐诗歌(十)
视频
.mp4
2021-08-26 95.61MB
83 盛唐诗歌(十一)
视频
.mp4
2021-08-26 99.64MB
84 盛唐诗歌(十二)
视频
.mp4
2021-08-26 101.09MB
85 盛唐诗歌(十三)
视频
.mp4
2021-08-26 92.09MB
86 盛唐诗歌(十四)
视频
.mp4
2021-08-26 94.07MB
87 盛唐诗歌(十五)
视频
.mp4
2021-08-26 89.92MB
88 盛唐诗歌(十六)
视频
.mp4
2021-08-26 94.02MB
89 盛唐诗歌(十八)
视频
.mp4
2021-08-26 95.63MB
90 盛唐诗歌(十九)
视频
.mp4
2021-08-26 92.97MB
91 中唐诗歌(一)
视频
.mp4
2021-08-26 96.77MB
98 中唐诗歌(八)
视频
.mp4
2021-08-26 93.54MB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