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主讲教师:

教师团队:共1

  • 黄黎星
专业大类: 中国语言文学
开课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本系列介绍了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黄黎星教授从《周易》文化的影响;《周易》的名义、创制,《周易》经传概要;研《易》方法,读《易》要例;重要《易》图的解说;《周易》占筮术的文化阐释等方面详尽介绍了《周易》这一古老神秘的经典著作。通过对本系列的学习,可以了解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什么样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易学思想在当今社会到底发挥怎样的积极的作用。

教师团队

黄黎星

职称:教授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部门:文学院

职位: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英文名:Fujian Normal University),简称“福师大”,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是教育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我国建校最早的大学之一。前身为1907年由清朝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1949年后,由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研究院、福建学院等多所院校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现已发展成为国内颇具规模、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福州市旗山、仓山两个校本部主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

学校现有旗山(本部)、仓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学校本部设有本科专业71个,全日制本科生23000多人,各类研究生6000多人。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0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8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高校、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各1个,已形成了文、史、哲、理、工、教、经、法、管、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上数据截至2013年6月)

周易

简介

汉代司马迁著《史记》称周文王的作品为《周易》。现存《周易》皆附“彖辞”与“象辞”,是否文王所为?尚待考证。东周孔子及其弟子将“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夏商周礼教规范写入《文言》、《系辞》,编入“周易”。汉末儒生将“周易”改称《易经》并冠以“孔夫子作品”。包含《文言》、《系辞》、《说卦传》等杂货的“易经”,并非正宗《周易》,应当称为〈儒学易〉。其详情,请看以下诠释。

广义的《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孔子为代表人物之一)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

诠释

《周易》是一部论变法的奇书。《周易》的变法序列是用形象表达出来的。这些看似神奇的形象不是凭心灵的任意创造、而是有它物化基础及其实践这个认识环节。《易。系辞传》曰:“古者包牺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此,受远近诸事物变化的启迪而揣度天地万物变化的奥秘,并把其效法成形象,以透析其本质和规律,达到把握万事万物基本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是作卦画的初衷。显示了《周易》属于形象思维性质的最最原始的本质属性(来源《阴阳系统论》)。

《周易》的形象思维之所以能构成应有的体系,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形象模仿,而是具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它表达方式的抽象性和形象本质的客观实在性。所谓客观实在性的内含是说《周易》的六十四卦画序列、属于以天象为坐标的阴阳动态变化,而不是主观的臆造或杂乱无章的拼凑。

臆造的形象就不可能反映实在的本质,拼凑的形象更会出现无法弥合的代沟,难以体现出客观的逻辑。然而,《周易》用形象刻画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尽管有它物化的基础和模式,但并不是原原本本的复写或依葫芦画瓢,而是用间接、科学、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彖传

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书籍性质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有时简称《易》。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之一。儒家尊为之首。玄学、道教奉为三玄之一对其性质,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观点:

(1)卜筮书。《周易·系辞上》具体介绍大衍之数的卜筮法,卦爻辞中有大量的吉凶占语,史书认为《易经》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为卜筮书。宋朱熹《周易本义》主此观点,近人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李镜池《周易探源》等亦持此说。

(2)哲学书。庄子认为“《易》以通阴阳。”阴阳问题是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近代有学者认为《周易》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

(3)历史书。讲述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章太炎《易论》) “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草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胡朴安《周易古史观》),另有学者或以为《周易》为商周之史。或以为是奴婢起义史,或以为是用谐音隐文体和卜筮外形写成的一都特殊史书。

名称释义

名称

周易,中国古代研究、占测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典籍。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卦辞、爻辞。每卦六爻,六十四卦为三百八十四爻。即有六十四卦辞、三百八十六爻辞(乾、坤二卦分别多出用九、用六爻辞)。文字古奥,蕴义精深。《易传》是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共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又称《十翼》。

对其书名。理解不一。“周”有周代、周地、周遍、周环等不同解释,“易”有变易、易简、不易、交易、对易等不同解释。

关于作者和成书年代向有争议。《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五四”以后,史学界提出怀疑,有周初说、春秋中期说、战国说等不同观点。

“周”的解释

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连山》、《归藏》和《周易》,其实是对“走游罡”方法在不同朝代的叫法,夏朝叫“连山(山通三)",是指把三方的掌上石子数连起来。“归藏”的‘归’是指把三人展在一块的手掌上的石子数加起来,‘藏’是指把石子藏在身后双手互易暗握藏,握定后同时展出把三只手掌上的数又归起来,如此重复。“周易”的‘周’是地上画的图形义,名叫“罡”。‘易’是双手暗握互易。《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掌’是手掌,‘三’是三人各拿三个小石子,‘易’就是双手互换,‘掌三易’它就是指“走游罡”。三人各三个石子握的变化为:“可握空,可握一石子,可握二石子,可握三石子”三人掌三的变化总数是六十四组,即六十四卦的三才定位数组,《周易.说卦》“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参考教材


课程评价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