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幸福论

主讲教师:

教师团队:共1

  • 孙英
学校: 中央民族大学
开课院系: 马列主义学院
专业大类: 哲学
开课专业: 伦理学

本系列介绍了什么是幸福,如何理解幸福。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老师分别从道德等等方面来讲述幸福,教育我们理解幸福。分别讲诉了美德伦理论,幸福的概念,幸福的性质,幸福与至善,幸福与人生,幸福的规律,幸福的规范,良心与名誉,一个人的品德影响着一个人的幸福等等内容。

教师团队

孙英

职称:教授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部门:马列主义学院

职位:中央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院长

幸福

基本概述

幸福是来源于内心的一种感受,所以只有内心得到满足才是幸福的。

很多人事业有成,有家有钱有房子却仍然感觉不幸福,那是因为他们内心向往的还没真正的得到满足。

在这个物欲横流而又浮躁的社会,要想得到长久的幸福那就要减少心欲,一个人的欲望如果不加以控制,长此以往就会对幸福的定义渐行渐远,以至于矛盾、焦虑和不安,久而久之甚至对自己和社会及他人构成伤害和损失。

从造字看,福者,—人—口衣食福田,各自修行于业田,衣食无忧即为福,即个人之福;

十人同辛是为幸,有幸—同修行业田,是为幸福,即共业之福。

所以有幸,大家才共同做事,惜缘为幸,惜福得福,幸福就是惜缘、惜福、修业田。

幸福与哲学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家被称为【以快乐为幸福】主义者,有杨朱与墨子。

(一)杨朱(前440~360)主张:【人生的幸福是追求个人的快乐。】如他所言:【人之生也奚为哉?为美厚尔!为声色耳!】又说:【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并言:【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因此,杨朱被称为【极端的个人纵欲主义】。

(二)墨子(约前468~376,或479~381)主张:【兼爱说】,以人生的目的是谋取大众的安宁幸福,如其所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若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因此,墨子被称为唯众的幸福主义。

西方哲学

(一)德谟克利塔斯(Democritus,公元前460~370年)主张:【人生的意义应以快乐为主,所以人该尽量愉快,摈除痛苦。】并说:【幸福与否,乃灵魂之事,幸福不在于众多的家畜与黄金,而在于神明的灵魂上。】因此,德氏被称为精神的幸福主义者。

(二)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0~399)主张:【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因此,苏氏主张:【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后是一位幸福之人。】

(三)柏拉图(Plato,前427~347)主张:人生的目的是止于【至善】(Summum Bonum),其方式是【修德即善】,修德是修养人的【智、义、勇、节】四枢德;行善是人行【中庸】之道,最后人的灵魂可以解脱以达到【至善】之境,如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人。

幸福的本质

统一性

幸福就是怀着喜欢的美好的情感,在喜欢的美好的环境中,和喜欢的美好的人,过喜欢的美好的生活,并从中产生新的喜欢的美好的情感。

情感、环境、人、生活之间的关系:有了环境,才能有人,有了人,才能有生活,有了生活才能从中产生情感。

三种幸福

平凡的幸福:

平凡的生活中已经蕴含了足够多的幸福,荣华富贵的生活所能提升的幸福是很少的。人们对平凡生活中幸福的感受程度不同,有的人感受的深,有的人感受的浅,有的人感受的多,有的人感受的少。

童年的幸福:

童年时,刚来到这个世上没多久,所以潜意识里拿自己和出生前什么都没有的状况做对比,所以感觉一切都是新奇的,生活处处是美好的。成年时,这种对比变了,潜意识里和那些有钱、有权的人做对比,所以有些人感觉生活不幸福了。

美梦的幸福:

美梦中感觉很幸福,同时,梦里出现明显的错误和遗忘,在梦里却意识不到,因为:

(1)梦里思维简单,不复杂。有些方面,美好和简单是连锁的。现实生活中,思维尽量简单,但是该复杂的方面,还要复杂。

(2)梦里思维主要顺着情感,而不是逻辑思维。有些方面,顺着情感才能不束缚抑制情感。现实生活中,思维尽量顺着情感,但是该顺着逻辑思维的方面,还要顺着逻辑思维。

(3)梦里负面影响小,抛开了现实生活中的负面影响。负面影响是消减美好的重要因素。现实生活中,尽量减轻负面影响。

幸福的途径

幸福的获取有三种途径,一种使人战胜外部环境,他挣的钱很多,比别人多得多,可能会幸福,财物能给人带来幸福。但财富不是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很多有钱人过得并不幸福,所以想从财物中寻找幸福,希望不是很大,这是与物的关系;第二种是和人的关系中,更容易给我们带来幸福,毕竟我们是社会的人。所以当一个老师真正地让孩子从内心里喜欢你,尊重你的时候,你就很幸福。反过来,当一个教师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讨厌你,表面上他还叫你老师,但背后他瞧不起你的时候,你一定不会得到幸福。当你的同事都觉得这个人不怎么样,也不会得到幸福。当你从同事目光里,从孩子们的眼神中,能够读到满足和尊重的时候,你就幸福。所以你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你的职业,来自于你每天生活的校园和教室。教室是我们幸福最重要的来源,因为教室是一个关系的主宰。当然,最大的幸福来自于内心,是人和自己的关系。人在世间就这三个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最大的幸福来自于人和自己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幸福在哪里?在自己的梦想,你大胆地去想,大胆地去努力。人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目标的时候,你会得到最大的满足。

幸福的测量

幸福测量公式

“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知名心理学者马丁·塞利格曼首次访华,并出现在“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开幕式暨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新书首发式”上。

马丁·塞利格曼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并发出了“积极心理学”的召唤帮助普通人增加幸福感。

同时出席当天活动的中国知名教育学家孙云晓表示,中国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最容易让孩子习得性无助,所以中国特别需要积极心理学。

马丁·塞利格曼表示,中国很流行谈论“幸福”,他认为幸福是可以测量的,并包括五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良好的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他认为这五项元素是一个自由的人在不受强迫的状态下要追求的目标。在书中,他试图告诉读者:“幸福”是怎样被测量的?怎样提升自己的幸福?怎样把这些教给我们的下一代?

概述: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你已经失去的、每当想起就会有一种深深留恋感的过去,就是你满怀希望对未来的憧憬,也是你现在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没有一点波澜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失去以后才知道珍惜的。不过失去以后再想珍惜,为时已晚。所以,珍惜现在,就是在享受幸福。

幸福指数

测试被试体验到的幸福感的工具。美国心理学者A.坎贝尔等人1976年编制,分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部分。总体情感指数由与被试生活质量有关的8个项目组成,从不同角度描述情感的内涵;生活满意度指数仅有一项。量表适用于18岁以上成年人,可采用纸笔测验形式,无答题时间限制。

具体核算过程与评定:1、被试对每道题做出7点评定,计算时将满意度加权重1.1,然后再与整体情感量表的平均分相加。2、总分范围在2.1(最不幸福)与14.7(最幸福)之间,分数越高,表明幸福感愈强。3、该量表与事实的一致性是计算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其信度系数为0.55,再测信度为0.56。4、该量表的效度是计算总体情感指数与另一种幸福感的量表相关,系数是0.52。

参考教材


课程评价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