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外国新闻传播史

主讲教师:

教师团队:共2

  • 张昆
  • 高山
学校: 华中科技大学
开课院系: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专业大类: 新闻传播学
开课专业: 新闻学

本系列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了近代报刊的萌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众化报纸的勃兴、资产阶级报业的黄色化与垄断化、关于外国新闻传播史问题的一些讨论。外国新闻传播史这门课程老师讲授了除中国外的部分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史,包括欧洲的主要国家,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等等,还有日本,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首先是报纸,报纸的诞生从一开始的政党报刊到商业报刊是如何转变的,还有的就是新闻传播原则的演变,世界几大通讯社的诞生和发展历程。

教师团队

张昆

职称:教授、博导、新闻学院院长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部门: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职位:院长

高山

职称:讲师

单位:石河子大学

部门:文学艺术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

新闻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传播

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情、态度、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效果。

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3.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4.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5.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6.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7.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8.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是指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1.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3.胡正荣:传播是信息流动的过剩。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4.张国良: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现代报刊能够在欧洲起源的五个条件

现代报刊能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条件:

1.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

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

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

5.文艺复兴后,文化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这五个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第一个大背景条件,单独的其他条件都不可能造成新闻传播的规模化;而其他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可能使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难以为继。

参考教材


课程评价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