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世界古代史

主讲教师:

教师团队:共1

  • 周巩固
专业大类: 历史学
开课专业: 世界史

文明出现之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被阶级社会所代替,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制度衰落和崩溃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以发展和确立,社会经济和文化缓慢地向前发展。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团队

周巩固

职称:教授,博导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部门:历史系

职位:教授

“世界史”概念的演变

“世界史”的概念和对其研究的演变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虽然实际只记述地中海、西亚等地中心的地区,但其目标是写一部世界的历史,是所知较早的具有世界史观念的著作。在东方中国历史著作如司马迁的《史记》,以中国为中心,旁及四夷,也可大致代表当时中国人所知的世界。

中世纪以后,西方史学受到基督教影响,开始有将全世界视为统一的,将世界历史作为走向天国历程的观念出现,最明显所此影响的艾克哈德的《世界编年史》,可以说是最早的一本“世界史”著作。

早期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影响,是先开始对各地区而不是整体的世界历史发生了兴趣,而启蒙运动促成西方真正对于全世界的历史发展产生兴趣,到十九世纪史学更进一步发展,并形成许多解释世界历史的理论,虽然当时对于世界史的了解,常是西方中心而进化史观式的,但是已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这种世界史的概念也在西方向外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到世界各地,如日本在19世纪末开始发展世界史的研究,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对世界历史感到兴趣。但在西方,一直到20世纪晚期,西洋史仍然一直是学术主流,直到1980年代以来,在打破西方中心的努力下,欧洲以及美国的历史课程主流,才开始由西洋史转向世界史。

世界史主要分为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

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早期人类移居的路线图,根据粒线体的族群遗传学而绘成(此为千年前的情况)。

旧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第一个时期。

根据遗传学与化石学所提供的证据显示,现代人类“智人”(Homo sapiens)的发源地应该是在非洲。其大约在二十万年左右出现,其时为旧石器时代,人类已进化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人类的祖先,如“直立人”(Homo erectus)曾经使用简单工具达数千年,但随着时代演进,工具变得更为精练与复杂。人类亦随之创造了语言与下葬仪式。

此时期的人类亦可以装饰自己的外表。此时所有人类都是猎人与采集者,并且普遍过著游牧的生活。

现代人很快便从非洲和亚欧两洲的非结冰地带散播至世界各处。在最近的冰河时期时,人类更大量移民至北美洲与大洋洲,而现时的温带区在当时是极不适合生活的。纵使如此,在冰河期完结时,即大约一万二千年前,人类已移民至地球上所有非冰封的土地上。

猎人与采集者的社会逐渐细分,并开始出现阶级观念,而且长途接触亦变得可能,如澳洲原住民使用的原始“高速公路”。

大部份猎人与采集者的社会最终将发展为农业社会,或融入于其他较大型的农业社会。然而,未发展为农业社会的群体,最后也许被消灭,或维持孤立,这种小型猎人与采集者的社会在今天的偏远地区仍时有所见。

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间的一段人类科技发展时期。其在更新世末期,即大约一万年前开始,终结于农业的出现,而这时间在各地区不尽相同。在部份例子里,如近东地区,农业在更新世末期已开始出现,因此其中石器时代是极短暂的,且难以定义。在那些没有受到太多冰河时期冲击的地区,有时候会比较倾向使用“后旧石器时代”(epipaleolithic)这个词。而那些受到较大环境因素影响,如处于后冰河时期影响带的地区,则有着更显著的中石器时代,最少达数千年之久。以北欧为例,那里的部落社会因为所居住地区气候较温暖而且有着食物供应丰富的沼泽地,所以可以较迟发展农耕,因此其中石器时代较长。这些环境条件制造了具有特色人类生活,并且被纪录下来,诸如马格尔莫斯文化(Maglemosian)与阿齐利文化(Azilian)。但这样的环境条件同样使得北欧的新石器时代迟至公元前四千年才来临。

此时期的遗迹不多,主要是贝冢(midden,或称垃圾堆)。在森林地区,砍伐森林的活动开始出现,但是要在新石器时代才大量进行,因为那时的人们需要通过砍伐森林来开垦更多耕地。

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大量使用着小型而复杂的燧石工具,诸如小结石(microlith)与小錾子(microburin)等。钓鱼用具、石制手斧与木制物品如独木舟和弓箭等亦在部份中石器时代的遗址发现。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为石器时代的原始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其约于公元前一万年开始,而主要特征是早期部落群居、农业、畜牧业与工具的发展。

农业发展

根据考古学家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所形容,在大约公元前九千年出现的农耕社会是一项革命性的大转变。在大约公元前九千五百年,苏美人首先开始务农。在大约公元前七千年,农业传播至印度,而在大约公元前六千年,其传播至埃及,在大约公元前五千年,中国人亦开始务农。在大约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农业传播至中部美洲(Mesoamerica)。

苏美人在大约公元前五千五百年开始有系统地灌溉农作物,并且出现社会分工。而此时青铜与铁开始取代石头作为农务与战争的工具。在公元前三千年的欧亚大陆上,铜制与青铜制的工具、装饰品与武器开始普及。紧接着青铜时代,在东地中海、中东与中国等地陆续出现铁制工具与武器。

在公元前九百年出现的查文文化(Chavin)诞生前,美洲人可能并没有金属工具。而在其后的莫希文化(Moche)则有着金属制的盔甲、刀子与餐具。即使使用金属工具较少的印加文明(Inca)亦有着金属犁头。然而在秘鲁土地上的考古学研究仍然只有很少,大部份奇普(khipus,印加人使用的绳结形式的纪录工具)在西班牙征服秘鲁时被烧毁。尽管如此,在公元2004年,考古学家仍在秘鲁发掘出整个古代城市遗迹。部份证据显示秘鲁被欧洲人开发前,当地人已懂得制作钢材。

而河谷在此时则成为早期文明的摇篮,如中国的黄河、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与中东的两河流域。部份过著游牧生活的人们,如澳洲土著与南非的布须曼人(Bushmen)则在近代前仍没有农业出现。

农业使社会变得复杂,亦因此出现了文明。城镇与市场随之出现。科技改进了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而人们亦发展了交通与通讯。

宗教发展

很多历史学家将信仰的起源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大部份此时的信仰包括对母亲神(Mother Goddess)、天父(Sky Father)、太阳与月亮的崇拜,并视太阳与月亮为造物主。

后世才出现了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

文明的兴起

文明的诞生必须依赖于稳定的农业地区,因此农业的出现引起了少数主要转变,因为农业的生产带来充足的粮食,使得人们不需要再从事渔猎与游牧性活动,其亦使得人口密度可大量提升,逐渐的人类的社群开始出现分工,在农业生产的稳定条件下,开始出现相因应的相关行业,例如农具:犁、耙的制造而出现手工业,又因为人类的社群需要管理与规划,政治性的需求因而诞生,从而出现国家。对于“国家”(state)一词有着数个定义。韦伯(Max Weber)与伊里亚斯(Norbert Elias)将其定义为一群有组织的人群合理地独占着某一特定的地区。

国家边界的守卫 - 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中国的万里长城,其长达六千七百公里,早于公元前三世纪已开始兴建,以保卫中国免于外族的侵袭。其曾被数次重建与扩建。

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三千年间,首批国家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与印度河谷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最多存在着3000个城邦。古埃及则是先有国家,而没有城镇,但城镇很快亦冒起。一个国家需要军队来保卫其领土。而军队则需要官僚机构来负责维持。唯一例外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因为该处的国家并没有证据显示曾拥有着军事力量。

在公元前三千年至二千年间,在中国地区亦出现了很多小型国家。而在此时,中东地区的国家间开始爆发战事。世界上首条和平条约,卡叠什(Kadesh)和约,是在公元前1259年,由西台人与古埃及人所签订。这时古代著名的大帝国开始陆续出现,诸如亚述帝国(公元前8世纪)、波斯帝国(公元前六世纪)、孔雀帝国和马其顿帝国(公元前四世纪)、秦帝国和帕提亚帝国(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帝国(公元前一世纪)、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公元三世纪)。

在公元751年,中东与东亚的两大帝国首次爆发冲突,当时统治中东的阿拔斯王朝与统治中国的唐朝在怛罗斯决战,结果唐军战败。而史上以陆地连续性计,最大的帝国蒙古帝国则在公元13世纪出现。此后,大部份居住在东欧、亚洲的人们均隶属于国家统治下,而在墨西哥与西南非亦有着文明国家。诸国不断扩张,并控制着越来越多的土地与人口;最后一块“无主土地”-南极洲亦在公元1878年的柏林会议里被瓜分。

参考教材

课程评价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