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268年,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时代。它一方面继承我国传统社会的诸多特性,因长期淤积沉淀而变得更加顽固了;可另一方面,在这块似乎是板结了的土地里,还是不断地出现有悖于传统的另类思想和另类行为,显示历史总是在冲破桎梏,克服矛盾中不断地行进着。到了鸦片战争失败,西方列强以武力敲开"天朝"的大门以后,中国历史又发生了另外的变化。西方国家在用强力压迫剥削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同时,也把他们的生产方式,以及科学、民主思想带了进来,从而引起人们的觉醒,进而要求变革。中国已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着有近代意义的社会迈进了。
首先,在传统社会中,阶级或等级的划分是很严格的,清代也不例外。清代妇女随同丈夫或父祖的身份地位,分为宫廷和贵族妇女、官宦之女、绅衿之家女子、八旗妇女、平民女子,以及身陷贱籍的女子。不同身份又有上下高低之分,譬如贵族妇女,系指有爵位家庭的妇女而言,爵位有高有低,她们的身份待遇也自然不同。像格格汉义为小姐有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食五品俸格格、食六品俸格格和格格等区别;福晋即夫人,有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以及夫人、淑人和恭人的等差。其他像官宦之女、绅衿之家女子无不如此。平民女子则因家庭从事的职业不同,更是五花八门,如农民、工人、商人家庭的妇女等等。她们中有的出自富裕农民或大商贾,有的只出自一般小康之家,更多的则出自贫苦小民或小商小贩之类。人们的职业不同,生活质量不同,思想行为也就不同。
其次,由于清朝统治者推崇朱子理学,倡导"三从四德"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四德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将之作为妇女的行为准则,使清代妇女在思想和行为上受到的束缚比过去严紧得多,反映在婚姻制度上,有关男女初婚以及丈夫"出妻"七出的条规,几乎一沿《唐律》而在具体实施上则更为严格;再就是对妇女贞节的强调被发挥到了极致。
第三,自清中叶以后,由于人口的急速增长,在传统农业区,人地矛盾日趋紧张,促使不少缺田无耕的农民离开故土,向外流徙。据有的学者统汁,在49种家谱所载的147941个男子中,离家外出的有18691人,占总人数的12.64%,说明出外闯天下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动向。[6]他们有的流入城镇,为人佣作或作为后备劳动者;更多的则跑到山区、边疆去寻求土地,重新从事耕作;还有如福建、广东一带民众,渡海国外,在南洋图谋生计。由于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单身青壮男子,或虽有妻室,因初时外出,生活无把握,多让妻儿留守在家。这种情况长期大量的存在,对于那些家庭和社会的传统生活,当然是会有影响的。
在清代,因人口流动而所产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虽不足以撼动传统伦理所占的主导位置,但影响还是深远的,特别对于亲身感受冲击的妇女,不管是痛苦无奈,或者多少感到些放松解脱,都是对以往定式思维的否定,意味着对传统行为的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