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主讲教师:

教师团队:共1

  • 张斌贤
专业大类: 教育学
开课专业: 高等教育学

本系列主要从教育思想史的性质、西方教育思想史的发展逻辑、西方教育思想史的基本线索等方面介绍了教育历史的发展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和解放的程度,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一“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一“自由个性”三个发展阶段。以此为主要依据,可以将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三个时期。本文概述了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特点和教育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教师团队

张斌贤

职称:教授、博导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部门:教育

职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英文: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北师大”,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我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北京师范北太平庄校区占地面积1048亩,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全日制在校生近22000人,其中:本科生约8900人、研究生约11300人、长期留学生1800余人。现设1个学部、22个学院、2个系、36个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广泛。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50多所大学有交换留学生项目的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通过实施质量立校工程、人才强校工程、学科提升工程、国际化建设工程、制度创新工程、条件保障工程、党建创新工程等重大工程,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教育的历史发展新论

根据人的发展和解放的程度,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一“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一“自由个性”三个发展阶段。以此为主要依据,可以将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三个时期。本文概述了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特点和教育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一、古代教育

人类开始自己特有的发展历程之后,首先经历的,是一个以各种群体纽带为依托的非独立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包括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的漫长时期。马克思把这个阶段的特征,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

所谓“人的依赖关系”,主要是强调这一时期人的发展是以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直接的依赖关系为依托的。这种依赖关系,构成这样或那样的群体纽带。而个人就依附于这些特殊的群体之中,以这些群体的分子或成员的身份存在和发展,而不是作为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的个人进行活动。这种“人的依赖关系”,从社会关系体系来看,是以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并且与这些基本制度所借以存在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直接相关联。正是由于这些基本制度、基本关系以及自然经济形式的性质和特点,才形成了人的发展方面的这种特殊的依赖关系。而说到底,这一切又都取决于这一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马克思明确指出:“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这就是说,劳动生产力还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生产过程以直接手工劳动为主要内容,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数量有限,分工从自然分工发展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部门间的社会分工;但在总体上说,仍是粗线条的,社会生产的领域狭窄,交往很不发达。这样一种生产力水平,最终决定着社会关系体系的状况,并通过社会关系体系规定了这一阶段人的发展方面的“人的依赖关系”,也通过它所决定的物质文化条件而直接影响到这一阶段教育的发展。

二、现代教育

社会发展继“人的依赖关系”之后,便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个基本阶段。所谓“人的独立性”,是说在这个阶段上,“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育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一切人身纽带至少都表现为人的关系);各个人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自由地互相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人不再是以附属于某一群体(阶级、等级等)所特有的身份生存和发展,而是开始以独立的个人的身份来安排和决定自己的生活和活动。但是,在这种“人的独立性”前面,又是有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这一限定语的。这便是说,所谓人的独立性,并不是真正的独立,而是“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对人的依赖转化为对物的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变化很快,而且越来越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的不断变革,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体系,都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这样的社会条件,促使人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人对物的依赖性不断减弱,人的能力和需求不断全面发展,人的发展的独立性与依赖性、总体全面发展与个人片面发展的矛盾不断缓解。与此相适应,为现代社会培养新人的教育,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教育“制度化”的实现,在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实体内部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都形成一定的标准。在教育系统、教育实体与教育过程中,按标准和规则操作,并逐级实行规范管理,从而尽可能排除了教育系统、教育实体和教育过程以外的干扰,尽可能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教育活动有序地开展。这样,就使教育事业不免带有同其他“制度化”事业共有的特征:一是划一性,即标准化,导致正规教育“十分死板”;二是封闭性,即以自身特有的标准、规则和规范,构筑壁垒,形成对其他系统、其他实体和其他过程的排他性,导致正规教育“十分狭隘”。如何克服制度化教育的划一性和封闭性带来的消极影响,是现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未来教育

未来社会人类将进入“自由个性”的发展阶段。所谓“自由个性”,是指人不仅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而且摆脱了“物的依赖性”,从而真正独立地、自由地存在和发展自身,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活动,人真正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

在这个发展阶段上,人的自由发展(自由个性)与人的全面发展,将在相互联结中达到统一。马克思把“个人全面发展”看作是“自由个性”的“基础”;只有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才能自由地实现他的个性。过去那种片面的个人,畸型化的个人,是难以“自由”的,因为他的“个性”已经残缺不全,扭曲变形。反过来,个人的全面发展,又必然以自由发展为前提;只有当个人真正获得发展的自由时,他才有可能突破片面的局限而达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在“自由个性”这一阶段上,必然是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伴随着这种统一,各种“异化”现象将被消除。无论是人的能力的拓展还是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将广泛自由地得到保证。这个阶段上出现的,将是一种新人。

通过教育历史形态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发展的历史充满了斗争和曲折,但从总体趋向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以人的社会实践逐步改善人的生存和发展境况的历史,也是人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肯定的历史,是人由偶然的个人逐步走向自由个性的历史。教育发展的历史,同样充满了斗争和曲折。但从总体趋向上说,人的教育权是逐步扩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因素是逐步增强的;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逐步凸现的。教育总是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人的主体性,包括提高人的自觉性与创造性、培养人的能力与素质、提升人的地位与价值,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

参考教材


课程评价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