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钢琴教学研究

主讲教师:

教师团队:共1

  • 方百里
专业大类: 艺术学
开课专业: 音乐学

本系列介绍了钢琴启蒙教学的秘诀、钢琴教学“三字经”、钢琴教学的四大板块、钢琴练习的基本技术、视奏能力的培养、怎样准备考试与比赛等相关内容。方百里教授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课程介绍了如何学好钢琴以及如何教学,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

教师团队

方百里

职称:教授、博导

部门:音乐学

幼儿钢琴启蒙教学法

理论教学要以形象教学为主

幼儿在这个年龄段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他们喜欢听故事,做游戏。听故事时他们会放开思维,很多时候会随着故事的情节思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互动;同时做游戏可以把许多抽象化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事物,让孩子们迅速的理解内容。

例如:对音高的教学。上课时可以用简短的故事向幼儿解释:“音符都是长在树上的,像苹果有的长得有高有低。”让孩子知道声音有高低之分,接下下来说“一阵风吹来把树上的音符吹跑了,我们快来摘音符,把音符收好!”等到孩子充分进入故事情境,准备好摘音符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随意用单音弹不同的音高,并且配合着旋律的高低起伏,带着孩子做出如摘水果般的动作:高音时双手高举,低音时双手放下,甚至可以再蹲下来强调高低音的差距。

弱音,强音的区分。老师首先知道小朋友试试单脚跳,双脚跳,踮着脚走路等动作,确定小朋友不容易跌倒。接着弹奏音乐,跟着音乐来练习。轻快的旋律要踮着脚走,重音的地方便以双脚用力着走;或者轻的地方就轻轻跳,重的地方则重重跳。要特别注意随着音乐的强弱变化来跳。  3 节奏的训练。许多家长会教导子女背唐诗,而唐诗的格律即具有节奏性,背诗时可以一边打拍子一边背,例如:床(半拍)前(半拍)明(半拍)月(半拍)光(一拍)这样也背诗了,拍子也学会了,一举两得。  在孩子正式弹琴之前,老师要注意这些入门的基础理论的介绍,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而略过看似简单的基础理论,就好像游泳之前,没有先做暖身操就下水一般,是件很鲁莽的事。

开始弹奏时要注意的问题

 养成正确的弹奏姿势。良好的弹奏姿势是弹好琴的基本条件,要身体坐正,琴凳要调节到小朋友与键盘平行的水平高度,肩要放松,特别要强调的是小朋友的脚。小朋友个子矮,一旦坐在琴凳上,双脚是不呢个够着地的,一定要在脚下垫一个能够使双腿弯曲后腿能固定住的身体的小凳子踩在脚下。每位老师在教学之初,都要不断地耳提面命,反复叮咛。同时,小朋友通常不会很认真地保持正确姿势,所以要提醒家长在家练琴时由家长来注意纠正。一定要养成这个习惯,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小朋友在弹琴时有的时候会从琴凳上滑下来,一旦中断很难立刻恢复学习状态;还有的小朋友边弹奏边用脚玩垫脚的小凳,这样学习不能够集中精神,这样学习和练习都是白费时间的。  

钢琴备考策略

建立自信和准确定位

     学习音乐的学生中,有一部分自小习琴,日积月累有一定的弹奏技术和程度,但更多的音乐高考生却是半路出家,在高一才开始系统学习音乐,有的甚至在高三才开始。那么,既然做出选择学习音乐,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专业学习,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特别是起步较晚的学生,更应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动力。辅导老师应该多采取和考生交流谈心,在学习上多鼓励,用成功事例激励考生等多种方法,帮助考生建立起自信心。

如何选择好钢琴考试曲目

    钢琴诞生300多年来,世界上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和钢琴家,钢琴曲目更是多得浩如烟海,那么应该如何去选择适合音乐高考的钢琴考试曲目呢?以下几个原则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考试曲目难度要适中。在自身技术能力范围内,选择难度较大的曲目,无疑对考试成绩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注意却不可贪“大”,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所限。

    第二:选择曲目要扬长避短。每个考生的手指条件不一样,学习经历不一样,技术能力也不一样,须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有“靓”点的曲目。当然,我们国家的一些优秀的钢琴作品也可以作为参考,如廖胜金的《火把节之夜》、汪立三的《蓝花花》、王建中的《百鸟朝凤》,陈培勋的《平湖秋月》等等。总之,选曲子时要尽量避免选择不擅长的曲目,多考虑适合自己的类型。

注重钢琴考试曲目的风格

  首先、关于节奏。往往很多考生钢琴程度较深,但对节奏却把握不好。节奏先于音乐,没有节奏,音乐就没有生命。演奏中,节奏应是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关于旋律。旋律是音乐中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旋律有3种:(1)歌唱性旋律,它擅于抒发情感和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奏鸣曲套曲中第1乐章的副部主题、第2乐章慢板主题,常采用歌唱性旋律。如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旋律就是这种类型的,曲风舒缓优美。(2)叙述性旋律,它便于直接表达人的感受,述说事物,宣泄情绪。许多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部主题采用叙述性旋律,如萧邦《g小调叙事曲》的主部主题。(3)技巧性旋律,它完全适应钢琴演奏的技术技巧,即器乐化的旋律,在许多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部主题(如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3乐章主部)中,或在作品的华彩乐段中采用。要弹好旋律首先要认真读谱,找到旋律的动向、形态。要表现好旋律,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旋律,只有靠自己反复多练、多听,才能体验到作曲家的意图、音乐的风格、句子的结构以及理想的音色、表现的内涵、语气等等。

    再次、有关踏板。踏板是弹奏钢琴曲目必须注意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踏板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弹奏的声音,色彩和风格。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如莫扎特和海顿的作品,踏板太乱和太多则对作品有损害,建议不踩或者少踩踏板。在浪漫派的肖邦,舒曼,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踏板大量的使用但要求更复杂更精细。而印象主义的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作品中,他们作品的乐谱中很少有踏板的指示,需要谨慎而敏感的使用踏板。总之,踏板的使用必须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踏板也不是固定的,要根据节奏和音乐旋律的变化而变化。

    第四、力度上的变化。不同时期的作品力度处理不一样。古典主义时期作品力度的变化是阶梯状变化,是段与段之间的变化。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则是句与句之间的变化,而印象派时期的作品是音与音之间的变化。把握好不同时期作品的力度对表现音乐旋律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同一个作品内部力度变化的层次也很丰富,如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c小调前奏曲》中,力度上从ppp到fff进行多次变化,轻柔时如一湾静水,雄壮时如波涛排山倒海,如能较好的把握住力度上的变化,对于乐曲的表达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最后、和声的处理。和声是钢琴比起其他乐器更有表现力的手段,钢琴就是和声乐器。古典主义时期和声布局清晰明确,易于分析;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较为复杂,和声中出现了各种色彩的变化;印象主义作品中常采用九和弦、十一和弦,造成调性模糊的效果,风格更加独特;在20世纪的现代和声技法中出现多样化的和弦结构,音响常常是不协和的。如果能对这些和声进行必要的分析,对理解、把握他们作品的结构和风格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教材


课程评价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