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自信和准确定位
学习音乐的学生中,有一部分自小习琴,日积月累有一定的弹奏技术和程度,但更多的音乐高考生却是半路出家,在高一才开始系统学习音乐,有的甚至在高三才开始。那么,既然做出选择学习音乐,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专业学习,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特别是起步较晚的学生,更应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动力。辅导老师应该多采取和考生交流谈心,在学习上多鼓励,用成功事例激励考生等多种方法,帮助考生建立起自信心。
如何选择好钢琴考试曲目
钢琴诞生300多年来,世界上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和钢琴家,钢琴曲目更是多得浩如烟海,那么应该如何去选择适合音乐高考的钢琴考试曲目呢?以下几个原则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考试曲目难度要适中。在自身技术能力范围内,选择难度较大的曲目,无疑对考试成绩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注意却不可贪“大”,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所限。
第二:选择曲目要扬长避短。每个考生的手指条件不一样,学习经历不一样,技术能力也不一样,须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有“靓”点的曲目。当然,我们国家的一些优秀的钢琴作品也可以作为参考,如廖胜金的《火把节之夜》、汪立三的《蓝花花》、王建中的《百鸟朝凤》,陈培勋的《平湖秋月》等等。总之,选曲子时要尽量避免选择不擅长的曲目,多考虑适合自己的类型。
注重钢琴考试曲目的风格
首先、关于节奏。往往很多考生钢琴程度较深,但对节奏却把握不好。节奏先于音乐,没有节奏,音乐就没有生命。演奏中,节奏应是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关于旋律。旋律是音乐中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旋律有3种:(1)歌唱性旋律,它擅于抒发情感和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奏鸣曲套曲中第1乐章的副部主题、第2乐章慢板主题,常采用歌唱性旋律。如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旋律就是这种类型的,曲风舒缓优美。(2)叙述性旋律,它便于直接表达人的感受,述说事物,宣泄情绪。许多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部主题采用叙述性旋律,如萧邦《g小调叙事曲》的主部主题。(3)技巧性旋律,它完全适应钢琴演奏的技术技巧,即器乐化的旋律,在许多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部主题(如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3乐章主部)中,或在作品的华彩乐段中采用。要弹好旋律首先要认真读谱,找到旋律的动向、形态。要表现好旋律,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旋律,只有靠自己反复多练、多听,才能体验到作曲家的意图、音乐的风格、句子的结构以及理想的音色、表现的内涵、语气等等。
再次、有关踏板。踏板是弹奏钢琴曲目必须注意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踏板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弹奏的声音,色彩和风格。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如莫扎特和海顿的作品,踏板太乱和太多则对作品有损害,建议不踩或者少踩踏板。在浪漫派的肖邦,舒曼,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踏板大量的使用但要求更复杂更精细。而印象主义的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作品中,他们作品的乐谱中很少有踏板的指示,需要谨慎而敏感的使用踏板。总之,踏板的使用必须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踏板也不是固定的,要根据节奏和音乐旋律的变化而变化。
第四、力度上的变化。不同时期的作品力度处理不一样。古典主义时期作品力度的变化是阶梯状变化,是段与段之间的变化。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则是句与句之间的变化,而印象派时期的作品是音与音之间的变化。把握好不同时期作品的力度对表现音乐旋律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同一个作品内部力度变化的层次也很丰富,如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c小调前奏曲》中,力度上从ppp到fff进行多次变化,轻柔时如一湾静水,雄壮时如波涛排山倒海,如能较好的把握住力度上的变化,对于乐曲的表达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最后、和声的处理。和声是钢琴比起其他乐器更有表现力的手段,钢琴就是和声乐器。古典主义时期和声布局清晰明确,易于分析;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较为复杂,和声中出现了各种色彩的变化;印象主义作品中常采用九和弦、十一和弦,造成调性模糊的效果,风格更加独特;在20世纪的现代和声技法中出现多样化的和弦结构,音响常常是不协和的。如果能对这些和声进行必要的分析,对理解、把握他们作品的结构和风格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