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戏剧学
戏剧学是研究戏剧历史与理论的科学。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它是在20世纪随着戏剧艺术的繁荣而最终形成的。

早在17-18世纪,俄罗斯就已经产生了孕育戏剧学的某些条件。相关的著作是以法国古典主义美学为基础的。罗蒙诺索夫强调了俄罗斯的爱国主义倾向和发展俄罗斯戏剧艺术的意义。1779年,出现了俄罗斯第一部戏剧史著作,题为《关于从开端到1768年的俄罗斯戏剧演出的简明史述》作者是施特林(Я.Штелин)。
从18世纪末开始,在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农民起义的影响下,戏剧艺术的民主倾向增强。出现了反对古典主义束缚和颂扬莎士比亚戏剧的论著。著名革命思想家拉季舍夫(А.Н.Радищев)在他的《关于人,他的死亡和永生》(1792)一文中指出戏剧必须追随自然。
在19世纪初,对于俄罗斯戏剧史的兴趣增强。苏马罗科夫(П.И.Сумароков)发表了关于早期俄罗斯戏剧的论文。文艺性杂志上开辟了有关戏剧的专栏,报刊上开展了有关戏剧的讨论。
十二月党人也发表了对戏剧的看法,认为戏剧应当在反对专制独裁的斗争中发挥作用。
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在戏剧学建设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在《关于俄国戏剧之我见》(1820)一文中,他指出戏剧受到观众审美趣味的制约,戏剧不应当成为无聊的消遣。在《关于民众戏剧和波果津的<玛尔法女市长>》一文中,普希金论述了人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相互影响的观点,关于在规定情境中激情的真实性的观点,从而为现实主义戏剧理论奠定了基石。
在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艺术在俄罗斯受到重视。古典主义受到批判,批评家们号召戏剧关注现实生活。著名剧作家冯维辛(Д.И.Фонвизин)的支持者们反对保守主义者们关于喜剧只必须嘲笑生活中那些个别现象的观点。喜剧大师果戈理的论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指出,高尚喜剧和其他一切戏剧体裁都是平等的,并且严厉批判了当时上演剧目的庸俗性。果戈理在俄国第一个指出了导演在戏剧艺术中的指导者的作用,并把经过导演指导的演出比喻为经过很好排练的乐队演出。
19世纪上半期,戏剧美学在俄罗斯得到研究。别林斯基和其他革命民主主义者奠定了俄罗斯戏剧美学的基础。别林斯基在《文学的幻想》(1834)一文中写道,他希望在舞台上看到整个俄罗斯,连同它的善良与罪恶,它的崇高的东西和可笑的东西。他开始时是个浪漫主义者,后来才确信现实主义是艺术的最高形式。按他的看法,戏剧应当提示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别林斯基认为,戏剧与文学密切关联,同时又不从属于文学。因此,他对当时俄罗斯著名演员莫恰洛夫、史迁普金等人的表演艺术很感兴趣。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戏剧美学的发展作了重大的贡献。他的论著《艺术对于现实的审美关系》(1855)指出,艺术的使命是再现生活、解释生活和批判生活。杜勃罗留波夫认为,文学包括剧作的根本使命在于,在社会生活中维护农奴的权益,奋起和“黑暗王国”作斗争,以建立正常的人与人的关系。杜勃罗留波夫号召作家弄清人民贫困的根源。当时俄国的著名作家萨尔蒂科夫-谢德林也支持他的观点。
虽然有一些保守主义者认为,艺术并不承担社会功能,不应当有倾向性。但是,社会美学思潮对戏剧学的发展还是发生了深刻影响。19世纪下半期,戏剧史的研究取得进展。各家专门的戏剧杂志纷纷刊登戏剧评论。学者们注意挖掘俄罗斯戏剧与民间传统的关系,揭示它的民主性。因此,他们对民间仪式和江湖艺人尤其感兴趣。例如:法明岑(А.С.Фаминцын)撰写了《俄罗斯的江湖艺人》一书(1889)。对宫廷戏剧、学校戏剧也进行了研究。
当时,发表了关于格里鲍耶陀夫、莱蒙托夫、史迁普金、萨多夫斯基等著名剧作家和演员的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这对于俄罗斯戏剧学的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编写俄罗斯戏剧史的最初尝试采取了编年史的形式。1861年,出版了《俄罗斯戏剧编年史》。作者是阿拉波夫(П.Н.Арапов)。书中指出俄罗斯戏剧的产生与西欧戏剧有关,同时也指出在古罗斯已经存在着戏剧的因素。此后,相继出现几种俄罗斯戏剧史,以及专门描写圣彼得堡戏剧生活的专著。这些著作的共同特征是只作经验性的描述而不作结论。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哲学家们也纷纷从事戏剧研究,不过他们只是对剧作感兴趣,研究了格里鲍耶陀夫、冯维辛等人的作品。
在这些年头,还出版了若干有关演员创作生涯的著作。其共同特点是只罗列材料而缺少深入研究。
外国戏剧的研究也取得了成就。出版了研究莎士比亚、莫里哀、席勒、雨果等西欧作家的论著。斯托罗任科(Н.И.Стороженко)的《莎士比亚的先辈》(1872)论证了民间艺术对英国戏剧的巨大影响。韦谢洛夫斯基的《欧洲古代戏剧》(1870)一书对欧洲各国的戏剧作了比较研究,指出了它们的互相影响。对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之外的“外省”戏剧也作了研究。然而,由于只停留在资料层面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方法,俄罗斯戏剧学还不能说已经形成独立的学科。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的戏剧论著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戏剧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事件联系起来考察。戏剧被看作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不是文学的一个分支。
1908-1910年,出版了瓦尔涅克(Б.В.Варнеке)的《俄罗斯戏剧史》的前两章。1914年,出版了卡拉什(В.В.Каллаш)和埃弗罗斯(Н.Е.Эфрос)主编的《俄罗斯戏剧史》第一卷。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第一批导演的论著(聂米罗维奇-丹钦科、梅耶荷德、科米萨尔热夫斯基、叶夫列伊诺夫等人的著作)。在许多著作中,现代主义倾向十分强烈。不承认戏剧的意识形态本质,也不承认戏剧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这些倾向反映了革命前戏剧艺术的危机。
十月革命后的俄罗斯戏剧学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对艺术提出新的要求。俄罗斯戏剧学面临新的课题,并且成为独立的学科。在莫斯科的国立艺术科学院和列宁格勒的俄罗斯艺术历史研究所内都成立了戏剧部。莫斯科的国立中央戏剧博物馆和国内的同类博物馆都投入了戏剧史的研究工作。
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第一批研究苏联戏剧的文章和书籍。收集了大量的史实,并且力图加以总结,以推动革命艺术的发展。20年代戏剧学和革命前戏剧学的不同之处是,在注意研究剧作的同时,注意研究了表演、导演和舞台美术等戏剧艺术的其他方面。对歌剧、芭蕾舞、哑剧和群众性演出也成为研究对象。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即重视对演出的外部形式的研究而忽视剧作内容的研究。
后来的研究虽然重视剧作内容,然而一度产生了庸俗社会学的倾向。其突出的表现是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理论主张。这一派别把革命前的俄罗斯戏剧同革命后产生的戏剧截然地对立起来。
卢那察尔斯基的戏剧论著对俄罗斯戏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批判了全盘否定俄罗斯革命前戏剧传统的虚无主义倾向。从1930年到1931年,批判了形式主义方法和庸俗社会学。涌现了一批研究莫斯科艺术剧院、小剧院、梅耶荷德剧院等重要剧院的著作。反映了苏联戏剧流派的多样性。马尔科夫(П.А.Марков)的《最新的戏剧潮流》一书(1924)是概括革命后苏联戏剧经验的第一部著作。出版了一批戏剧文献。
进入3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制定对苏联戏剧学的发展有巨大意义。苏共中央关于解散“拉普”的决定(1932)有助于消除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国立艺术科学院编撰的《苏维埃戏剧史》第一卷在1933年出版(列宁格勒),虽然该书尚未摆脱庸俗社会学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可是,毕竟是对苏维埃戏剧史进行研究的最初尝试。历史主义原则在一系列相关著作中表现出来。研究者普遍重视舞台艺术与戏剧文学的关系。马雅可夫斯基、高尔基、莎士比亚、莫里哀、博马舍等剧作家的作品得到深入的研究。
30年代俄罗斯的外国戏剧研究摒弃了简单化的社会学模式,深入揭示行进的戏剧文化的民间基础,研究它们独特的美学特征。这方面的成果有莫库利斯基(С.С.Мокульский)的两卷本《西欧戏剧史》(1939),吉韦列戈夫(А.К.Дживелегов)和博亚吉耶夫(Г.Н.Бояджиев)的《从产生到1789年的西欧戏剧史》(1941)等专著。此外还有对法国革命戏剧和巴黎公社戏剧的专门研究。
在深入研究俄罗斯剧作时,学者们注意揭示戏剧与民族解放运动的联系,特别是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意义。出现了《普希金与戏剧》、《果戈理与戏剧》等著作。对舞台演出的经验总结大大地加强了。出版了诸如《〈钦差大臣〉在舞台上》、《〈火热的心〉在莫斯科艺术剧院舞台上》之类由全苏戏剧家协会组织撰写的系列专著。
在20-40年代,对表演和导演艺术的研究专著大量出现。往往是一部专著只研究一位导演或演员的舞台艺术。例如:二卷本的《梅耶荷德》、一卷本的《瓦赫坦戈夫》以及总结某个演员艺术成就的著作。
从30年代开始,戏剧学研究在高等学校的教研室中展开。在1944年,莫斯科创办了艺术史研究所,其中包括戏剧研究室。列宁格勒则在1939年就成立了戏剧与音乐研究所(后来改名为戏剧、音乐与电影学院)。

苏联戏剧学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员和导演们注意研究戏剧理论,而学者们注意研究当代艺术实践。注意把戏剧学与戏剧批评结合起来。早在20年代,就出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我的艺术生活》。它真正成了苏联戏剧家们的必读书。当时还出版了梅耶荷德和泰伊罗夫的著作。这些书尽管引起了争论,但毕竟反映了大师们的艺术探索。193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问世。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和瓦赫坦戈夫的著作也相继出版。戏剧学的研究领域扩大了。出现了研究乌克兰、格鲁吉亚、阿赛拜疆戏剧史的著作。
卫国战争时期,苏联的戏剧学研究没有停顿。出版了论文集和戏剧家协会的画册。
战后,出现了一批对苏联戏剧的道路进行宏观概括的著作。如1954年出版的《俄罗斯苏维埃话剧史稿》等。这些著作的缺点是教条主义倾向明显。历史评价的主观性在戏剧学著作中表现出来。
然而,反对教条主义的正确倾向同样存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8卷本全集和聂米罗维奇-丹钦科两卷集的出版,都证明了苏联戏剧史、戏剧理论的研究具有的重大意义。两位大师的同时代人撰写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练中》等著作,《莫斯科艺术剧院年鉴》的出版,对于掌握大师的遗产也至关重要。
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聂米罗维奇-丹钦科的著作大量涌现。例如:马尔科夫的《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在音乐剧院中的导演艺术》(1960)、阿巴尔金(Н.А.Абалки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苏联戏剧》(1950,1952再版)、普罗科菲耶夫(В.Н.Прокофьев)的《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后的创作探索》(1954)和《在有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论争中》(1962),卡拉什尼科夫(Ю.С.Калашников)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审美理想》(1965)。
在“解冻”时期,由于克服教条主义的结果,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苏联戏剧学界对苏联戏剧史上某些重要现象、重要人物(梅耶荷德等)进行了重新评价。罗斯托茨基的《论梅耶荷德的导演创作》(1960)和论文集《苏联戏剧的革新》(1963)都是这方面的论著。许多戏剧学者从理论上思考了社会主义创作方法的多样性问题。
对著名演员、导演的专门研究继续进行,出版了一批总结最杰出的导演、演员(史迁普金、莫恰洛夫、叶尔莫洛娃、科米萨尔热夫斯卡娅等人)的创作经验的著作。重视对各个杰出导演、演员的舞台艺术经验分别进行总结,是苏联戏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马尔科夫、博亚吉耶夫、莫库利斯基等人在60年代相继出版的戏剧评论集反映了戏剧学者和舞台艺术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
与此同时,对俄罗斯经典剧作家的研究空前深入,出版了研究契诃夫、果戈理、普希金、冯维辛、格里鲍耶陀夫、奥斯特洛夫斯基、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等人剧作的专著。在1963年,出版了两卷本的《俄罗斯苏维埃剧作史稿》。
从战后到60年代中期,俄罗斯戏剧史著作大量出现。其中有:丹尼洛夫(С.С.Данилов)的《俄罗斯话剧史论稿》、弗谢沃洛茨基-格尔恩格罗斯(В.Н.Всеволодский–Гернгросс)的《从起源到18世纪中期的俄罗斯戏剧》、《18世纪下半期的俄罗斯戏剧》、阿谢耶夫(Б.Н.Асеев)的《17-18世纪的俄罗斯话剧》、罗金娜(Т.М.Родина)的《19世纪初的俄罗斯剧场艺术》等,以及专门研究莫斯科小剧院历史的著作。
1971年,苏联戏剧学领域取得了一个重大成果,6卷本的《苏联话剧史》的编撰、出版工作全部完成。该书包括了全苏联十几个加盟共和国的话剧史。涉及剧作和舞台艺术,是一部规模庞大的巨著。其第一卷已经译成中文,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在外国戏剧研究领域取得了可观的进展。莫罗佐夫(М.М.Морозов)、斯米尔诺夫(А.А.Смирнов)、阿尼克斯特(А.А.Аникст)等人的莎士比亚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在莫库利斯基等人主持下,多卷本的《西欧戏剧史》开始编撰。从1956年到1988年,共出版了8卷。说是“西欧戏剧史”,实际上包括了北欧、南欧和美国在内。这部巨著对上述各国的剧作、导演、表演艺术,以及时代背景、戏剧思潮作了全面的评介。这是全苏联的专家协作的结晶。以个人的力量显然是难以完成的。除了上面所说的8卷本《西欧戏剧史》,还有比较简明的4卷本的《外国戏剧史》(博亚吉耶夫等人主编,供苏联戏剧院校作教学参考资料)。此书虽然名为“外国戏剧史”,实际上只包括苏联以外的欧美各国,而不包括东方。
研究西方戏剧的专家除了上面提到的莫库利斯基、博亚吉耶夫、阿尼克斯特等人,还有着重研究当代西方戏剧的奥布拉兹佐夫(А.Г.Образцов)、金格尔曼(Б.И.Зингерман)等。
苏联戏剧学专家们对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各国的戏剧分别进行了研究。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1991年后改称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的汉学家谢洛娃(С.А.Серова)在中国戏曲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她的《〈明心鉴〉与中国古典戏曲美学》(1979)一书联系中国古代哲学、宗教,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研究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分表演程式、演员技巧、戏剧观念三部分深入剖析,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她的著作还有《白银时代戏剧与东方:中国、日本与印度》(1999)等。此外,盖达(И.В.Гайда)的专著《中国传统戏剧——戏曲》(1971),巴布金娜(М.П.Бабкина)与波塔本科(С.И.Потабенко)的专著《印度人民的戏剧》(1964),卡托夫斯卡娅(М.П.Котовская)研究印度戏剧的专著《艺术的综合》(1982),甘娜丽娜(Н.Г.Ганарина)的专著《日本能剧》(1984),普京采娃(Т.А.Путинцева)的专著《阿拉伯戏剧的一千零一年》(1977)都是这一时期的力作。
20世纪60-80年代是苏联戏剧学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除了上述提到的8卷本《西欧戏剧史》和6卷本《苏联话剧史》,还出版了7卷本《俄罗斯话剧史》(1977-1987)、5卷本的《戏剧百科全书》(1967年出齐,后来又出版了一小卷增补本)。戏剧理论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