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2025-2021年
济南大学
主讲教师:李映君
教师团队:共11位
This is a modal window.
开始对话视窗。离开会取消及关闭视窗
结束对话视窗
本课程是山东省精品课程,受山东省本科教学研究项目、济南大学校级教研项目等工5项资助,获山东省工科联盟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济南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济南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等奖励。 一 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04A02010 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2 实验或实践:6 上机:0 适用专业:[1]机械工程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车辆工程 [4]智能制造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二 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及机械方案设计基本理论(对应毕业要求2,3),包括研究各种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问题,常用机构的设计问题,机器动力学和机构的选型及机械系统设计的问题(对应毕业要求4)。学好本课程,不仅为学习有关后读课程和掌握专业知识打好基础,也为日后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技术工作创造了条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认识机械、了解机械,并掌握分析机械的基本方法,掌握机构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能力(对应毕业要求8)。 课程目标 分析和设计能力方面: 1掌握一般机械中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判断其运动确定性。 2.掌握对一般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培养学生按已知几何条件和运动条件对几种主要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学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初步掌握机构系统的设计能力。 4.具备按已知动力学条件分析和设计机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训练方面: 5.培养学生与本课程有关的解题、运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基本技能。 6.掌握与本课程有关的计算机编程和操作能力。 7. 掌握一些有关的最基本机械实验方法。 其它方面: 8. 了解其它常用机构的特点和应用,了解机构创新设计的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职称:教授
单位:济南大学
部门:机械设计系
李映君,男,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传感器与执行器测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化仪器仪表技术研究等。
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讲《机械原理》、《机械设计I》、《机械系统设计》、《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研究生《试验分析与方法》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高校院所自主创新计划、济南市青年明星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等科研项目。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总会)高级会员,“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gazine”,“Measurement”,“Mechatronics”,“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等国外期刊审稿人。
近期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量程轮辐式压电六维力传感器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2019-2022
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计划项目:阵列式六维力传感器研究。2019-2021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力反馈控制用高精度压电式六维力传感器研发。2018-2019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小尺寸大量程高精度压电式六维力传感器研究。2017-2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并联分载原理的压电式六维大力传感器研究。2013-2015。
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20余篇,其中7篇被SCI检索,有16篇被EI/ISTP收录。已授权发明专利7项,1项发明专利正在审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
1)项目相关论文
【1】Li Y J , Wang G C , Yang X , et al. Research on static decoupling algorithm for piezoelectric six axis force/torque sensor based on LSSVR fusion algorithm[J].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18, 110:509-520.(SCI、EI)(SCI影响因子5.005)
【2】Y. J. Li, C. Yang, G. C. Wang, H. Zhang. Research on the parallel load sharing principle of a novel self-decoupled piezoelectric six-dimensional force sensor, ISA Transactions, (70)2017, 447-457.(SCI影响因子4.343)
【3】李映君,韩彬彬,王桂从,黄舒,孙杨,杨雪,陈乃建,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压电式六维力传感器解耦算法,光学精密工程,2017.01.01,25(5):1266~1271,EI
【4】Ying-jun Li*(李映君), Gui-cong Wang, Dong Zhao, Xuan Sun, Qing-hua Fang, Research on a novel parallel spoke piezoelectric 6-DOF heavy force/torque sensor,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36(2013)152–167. (SCI、EI)(SCI影响因子5.005)
【5】Ying-jun Li*(李映君), Chang-sheng Ai, Xiu-hua Men, Cheng-liang Zhang, Qi Zhang, Research on On-Line Monitoring Technology for Steel Ball’s Forming Process Based on Load Signal Analysis Method,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36 (2013) 317–331. (SCI、EI)(SCI影响因子5.005)
2)项目相关专利
[1] 李映君、张琦、王桂从、门秀花等 ,多功能力加载装置及六维力传感器标定方法, 申请时间2013.06,中国, ZL201310224156.3
[2] 李映君,王桂从,艾长胜,孙选,张辉,马汝建等.一种压电薄膜力传感器, 申请时间2011.12,中国, ZL201110410811.5
[3] 李映君,艾长胜,王桂从,李长春,张辉,马汝建等.一种并联式压电六维大力传感器,申请时间2011.7,中国,ZL 201110213215.8
承担机械设计I(64学时)、机械原理(48学时)、机械系统设计(32学时)、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32学时)、研究生《试验分析与方法》(32学时)等专业课教学任务,此外,指导8次课程设计、2次认识实习、3次生产实习、3次毕业实习、3次毕业设计及3次学生创新大赛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硕士生副导师,指导在读3名研究生,共同完成2名研究生指导工作。2012年指导的“泰汽新能源杯”第九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项目1项获得一等奖,2013年指导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1项获得一等奖,2013年指导的本科毕业生获得1项济南大学优秀毕业设计,2015年齐鲁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主持校级教研项目1项。主持院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
已毕业研究生5人,在读研究生7人。
职称:教师
单位:济南大学
部门:机械工程学院
职务:院长
2002年博士毕业,2006年博士后出站,主要从事智能化农机装备、数控机床及系统、机械CAD/CAE/CAM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济南市高校自主创新计划等。曾获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荣誉或项目,目前担任(中国)农业装备创新设计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山东省三维数字化技术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济宁市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等。
申报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专著1部,主导制定企业标准5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主持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指导研究生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创新成果奖2项,指导本科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挑战杯山东省二等奖1项,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承担本科生《机械原理》、《机器人》、研究生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从2005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目前已经毕业30人,在读9人。研究生有两人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
职称:教授
单位:济南大学
部门:机械工程学院 工程训练中心
职务:教师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摩擦学分会理事,济南大学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英国利兹大学和丹麦奥尔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讲机械原理(本科)和摩擦学原理(研究生)两门课程。主要从事高温扩散自润滑机理、摩擦磨损零件设计与仿真技术及高温摩擦磨损试验设备开发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委托项目等项目30余项。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
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职称:副教授
单位:济南大学
部门:机械工程学院 工程训练中心
职务:教师
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学历,山东大学工学博士。主讲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有限元法,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等。主要研究方向:机械CAD/CAM/CAE、机械装备设计与性能分析优化、有限元方法及应用、金属精密塑性成形工艺及仿真、模具设计及优化。主持及参与了多项国家、省部级及企业科研项目。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在国内外发表了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文章10余篇,获得专利多项。
职称:讲师
单位:济南大学
部门:机械工程学院 工程训练中心
职务:教师
主要从事机械传动、机械振动和强度的研究,对新型齿轮传动系统、轴系传动系的研究,主持了10余项横向和纵向项目。
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EI和SCI检索6篇;申请授权专利10余项。
株洲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16年江苏省“双创计划”资助-江苏双创博士;2016年度扬州市“ 绿扬金凤计划”人才助人;2019年担任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燃料电池分会”副秘书长;2020年被聘为“燃料电池分会”团体标准委员会专家,参与了2项团体标准申请、制定和颁布工作;参与撰写论著2部;2020年担任“山东省高等学校成果转移转化专员”。
职称:讲师
单位:济南大学
部门:机械工程学院 工程训练中心
职务:教师
201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15年、2019年月分别于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主讲机械设计基础、工程设计与分析、创新方法等课程。主要从事高端装备结构件微动磨损与疲劳损伤耦合机制研究、轴承抗磨损抗疲劳优化设计研究以及激光熔覆增材制造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1项及校企合作项目等。
在《Wear》、《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机械工程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职称:高级实验师
单位:济南大学
部门:机械工程学院
职务:教师
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2004年6月获山东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机械工程。曾荣获多项济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职称:教师
单位:济南大学
部门:机械工程学院
杨雪,女,2014年毕业于燕山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工学博士。主要教授本科《机械设计》、《虚拟设计》、《TRIZ创新理论》、《机器人》、《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生《机构分析与综合》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尤其是康复医疗手术机器人相关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及省级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申报专利十余项。参与了多项省级和校级的教学研究项目,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获得教学贡献奖和毕业设计优秀指导老师称号。指导学生参加SRT、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科创比赛,并分别获得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和校级奖励。
个人邮箱:me_yangx@ujn.edu.cn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