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翻转课堂)

主讲教师:顾云锋

教师团队:共9

  • 顾云锋
  • 李娟
  • 邹凌君
  • 古秋婷
  • 黄艳
  • 郭海凤
  • 朱丽丽
  • 范小春
  • 沈维燕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体现以有效知识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本课程加强基础理论教育、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让学生不仅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典型软、硬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了解软件设计与多媒体、数据库等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并在综合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及综合设计能力诸方面均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校: 金陵科技学院
开课院系: 计算机工程学院
开课专业: 公共基础课
学分: 3.5
课时: 56
片花
视频播放器 is loading.
当前时间 0:00
/
时长 0:00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 直播
剩余时间 -0:00
 
1x
教师团队

顾云锋

职称:副研究员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部门:教务处

李娟

职称:讲师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部门:计算机工程学院

职位:系主任

邹凌君

职称:中级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部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

古秋婷

职称:讲师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部门:计算机工程学院

黄艳

职称:讲师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部门:软件工程学院

郭海凤

职称:中级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部门:计算机工程学院

朱丽丽

职称:讲师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部门:教务处

职位:科员

范小春

职称:高级工程师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部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

职位:教师

沈维燕

职称:讲师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部门:金陵科技学院

课程定位

公共基础课,开启计算思维大门,提高计算机素养。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操作技能。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评估和模仿能力。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以后工作中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

鉴于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这一现实,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根据学生以后从事各种工作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要求和发展需要,通过多样案例化教学和多样化训练方式,帮助学生强化的专业学习能力以及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特点,设计贯穿职业精神和工作素养培养的教学环节;针对计算机岗位技能要求多变的特点,注重专业基础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未来的专业技能迁移能力。教学的理论部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的概念,让学生知道计算机是什么,有哪些部分组成,能干什么等;《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部分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最基本操作。

课程特色

1、教学内容先进

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新颖,选取教学内容时力求做到:内容精要、追踪学科发展前沿、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2、提出的”面、线、点”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面”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线”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所讲授的理论问题,利用实例,联系实际进行讨论,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点“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挖掘潜力。

3、灵活多样立体化的教学方法

通过采用启发式和预习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对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加深了对抽象问题的理解。课程组将课程资源上网,促进学生通过网络环节交流学习心得,并与老师进行网上讨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的实效性。

教学效果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经过广大教师的辛勤的努力,课程整体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教学内容先进、丰富,教学条件和手段有了很好的改善。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积极性,克服了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和人才培养效益。

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大大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应用计算机技术获取知识、掌握信息的热潮,创造了浓郁的校园计算机文化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许多学生参加网络中心、多媒体中心、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中心的各种科技活动,成为教师的得力科研助手,使所学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发挥了各自的专长。

提示框
取消 进入课程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