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器 is loading.
机械设计基础
扬州市职业大学
主讲教师:朱丹凤
This is a modal window.
开始对话视窗。离开会取消及关闭视窗
结束对话视窗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将机械原理、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综合性职业基础课程。本课程面向全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应用、设计能力,并通过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在机械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职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内容: 1、阐述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及设计方法。 2、阐述常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设计方法。 3、介绍机械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2、熟悉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进行机构分析、设计、使用技术资料进行零部件计算、制图的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具有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 5、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部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本课程注重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表达设计对象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设计手段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构思和总体把握设计方案的水平。在教学思路上,以设计为主线,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工程设计各主要环节训练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与提高,达到基本机械设计知识的完备,在培养学生机构设计、通用零部件工作能力设计与结构设计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工程实际设计能力的锻炼。 我们从2001年开始,围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教学目标,针对如何构建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课程内容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的问题,不断对本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形成了现有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本课程的发展主要有以下阶段: 1、传统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不相适应 (1)实践教学未形成体系,各类课程设计(或大作业)的题目缺少工程背景以及关于工艺、成本、质量、环保、使用与维护等工程因素,使学生缺乏符合岗位要求的实践能力结构;实践教学环境较差。 (2)缺乏符合课群整体优化、面向工程、面向岗位群并反映创新意识、技术成果等的配套教材,大多仍采用普通高校教材的“翻版本”、“压缩本”或“合订本”。 (3)面临理论基础较差又缺乏工程背景和实践基础的高职生源,现有的教学方法无所适从,先进的、多样的教学手段还未普遍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法仍被沿用。 (4)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仍普遍沿用,由于题目存在限时性、定向性、唯一性、单纯性的弊端,无法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职业能力作出检查与评定。 2、对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1)大幅度整合了课程内容从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出发,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从整机的角度精选并融合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的有关内容,以完善机械设计全过程,并增加了生产现场所需的典型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方面的常识、技能训练或实操方面的内容以及机构创新基础等知识。经大幅度整合后,一方面,使课程内容不再是“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传统课程的简单合并,而是从理论到应用更具连贯性,更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应工程实际;另一方面,不再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精简了繁杂的理论分析、公式推导,力求设计方法简明实用,着重突出应用性、实用性。 (2) 创建了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训练于一体的机械拆装实训室,内设常见简单机械(如缝纫机头、床头先箱等)。还有机构示教板以及实物陈列柜; (3) 采用与高职生源特点相适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高职生源更习惯观察和动手的学习方式,适合感性认知的教学方式的特点,我们充分利用多功能机械拆装实训室和专机构示教板以及地方众多企业的生产现场和校内各个实训基地,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参与式、互动式、开放式、自学式等多样化的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教学、直观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板书、实物模型、示教板、投影仪、电子教案、电教片、多媒体课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并用,使教学内容不再抽象难懂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