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 modal window.
开始对话视窗。离开会取消及关闭视窗
结束对话视窗
主讲教师:朱彦民
教师团队:共1位
汉字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本课介绍了程汉字书法从甲骨文开始,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面貌,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理解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基本特征,认识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和突出成就、地位及影响。
朱彦民
职称:教授
单位:南开大学
部门:历史学院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古文字系统
甲骨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2)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 ,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末时的曹操就非常欣赏当时书法家梁鹄的作品,章草兴于汉章帝年间,故名。以上所讲的几种字体均属于古文字系统,是一个以象形为主的初级的书法阶段。狂草(连绵草)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几种是今文字系统的典范。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宝纸,以明清时期所制者最为讲究,如用作书写、装帧、印刷的「笺纸」,是由宣纸加工而成的工艺美纸,品种多样。唯瓷青纸更与别不同,其加工特殊,后世不能完全仿制,可谓稀珍。
瓷青纸,明宣德贡笺的一种,是明宣德年间由皖南(今安徽)泾县曹大三后人率领纸工,携原料(青檀皮)进京,在大内精工抄造的皇家专用纸。其色是以植物颜料「靛青」用染布的方法洗染而成,因色似宣德青花瓷器,故名;与当时的珍品宣德炉、宣德瓷齐名。后流入民间,取作装池(即装饰、糊裱)之用。此纸色泽古雅、美如缎素,坚韧可宝,泥金书画亮炽如灯,经久不褪。 传世实物有明成化七年(1471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册》,纸上绘观音变相故事,以罕有的连环图形式表现,更增其历史价值。此纸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可称为宝笔的,不但要材质优良,如精工的毫料、上等的笔管;还要有考究的雕工装饰。以笔管看,有象牙、青花彩瓷、雕漆、彩绘、玳瑁、乌木、紫檀等,且镶金嵌玉、刻书雕画,它不仅实用,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在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明、清两代的毛笔,琳琅满目,都是中国文化的优良结晶。
最讲究的要数清中期的御制诗花卉雕管紫毫笔了。此笔为皇宫专用笔,一组50枝,装置在堆珠文具箱内。这组笔选毫精良,笔管雕刻更为精妙,镌有诗词、绘有花卉,不论是图案、色泽,还是装潢,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再配以精雕巧制的文具箱,无论从实用、雕艺,还是观赏方面,均为笔中集珍。此组笔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墨,为中国书画必备。在汉代前后,人们仅是为了实用,并不讲求造型款式。后来由于人们喜爱好墨,特别是墨模发明了之后,墨的造型款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明、清两代,可以说花样百出,集诗歌、书画、雕刻为一体,成为高雅的艺术品。当然,宝墨不但要品相好,也要质量够硬。 如明代程君房《百牛图》墨便是。程君房是明代首屈一指的制墨名家,着有《程氏墨苑》。此墨图为明代著名画家丁云鹏所绘,百牛体态生动,神形俱备;模刻技艺精湛,在中国版画史上亦具相当地位。故为墨中精品。此墨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宝砚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砚石绝佳是先决条件,雕刻精美,尤其是制砚名家的精工巧作,可使砚石身价百倍,若再加上名人的题诗题铭,更加生辉增色。 如明代的《兰亭修楔图》洮河石砚,色碧绿,石质细润。砚面平直,砚首雕亭内文士案上作文,将砚堂处理为亭下的水池塘、山石;四侧平雕《兰亭修楔图》;砚背刻王羲之《兰亭序》全文;雕工精细,匠心独运,可谓融文、书、画为一体;再加上洮河石在宋代乃四大名砚之一,使此砚更形珍贵。此砚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传统文化与书法(上)95.23 MB
传统文化与书法(下)93.45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