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哲学导论

主讲教师:

教师团队:共1

  • 张志林
学校: 复旦大学
专业大类: 哲学
开课专业: 逻辑学

本系列介绍了哲学中的语言转向,实在与现象,知识、真理与科学等内容,还讲了自我与身心问题,人的自由与决定论,道德与生活,正义与社会,理性与信仰.古希腊哲学家通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哲学(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意思为“热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从西方学术史看,哲学衍生出科学。后来,哲学成为与科学并行的学科。

教师团队

张志林

职称:教授

单位:复旦大学

部门:哲学

职位:教授

什么是哲学

哲学(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意思为“热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从西方学术史看,哲学衍生出科学。后来,哲学成为与科学并行的学科。

基本概述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有兴趣而改变着。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

对哲学的主题亦存在许多看法。一些人认为哲学是对问题本身过程的审查;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实质上存在着哲学必须去回答的哲学命题。

虽然哲学源自西方的传统,但许多文明在历史上都存在着一些相似的论题。东亚和南亚的哲学被称之为东方哲学,而北非和中东则因为其和欧洲密切的互动,因此常被视为是西方哲学的一部份。后现代主义把哲学定义为创造概念的学术。

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简介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的观念。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和非科学性的缺陷,缺乏科学的论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提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基本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有以下几点:①它是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指南。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②它是揭露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许多流派,为了掩盖其唯心主义实质,竭力回避和抹杀哲学基本问题。③它是实事求是路线的哲学基础。从实际(存在)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思维)出发,反映了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包括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作了生动的运用和具体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有许多重大的理论成果,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相关解析

德国意志哲学可以称得上西方哲学史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谢林、费希特、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等,尽管他们属于不同哲学流派观点各异,但他们都对“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讨论。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了哲学的全部意义。”费尔巴哈认为:“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的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恩格斯总结概括近代哲学理论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与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与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延伸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持该观点者多为唯物论者,认为人可以凭借感觉器官及其延伸(指科学仪器)完全认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认知的部分只是因为技术的不发达,人完全认识世界是必然。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知的或不能被完全认知,此处的不能完全被认知并非“尚未被认知”,而是指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层面,人类是永远无法知道其真相的。持该观点多为唯心主义者,“概念世界”是研究不可知论时不可不提的概念。在讨论完世界本质问题后,我们需要进一步讨论世界本质的存在形式,具体需要回答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由此产生了观点互异的两个流派,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与作用。    

参考教材


课程评价

教学资源
课程章节 | 文件类型   | 修改时间 | 大小 | 备注
1 哲学导论(一)
视频
.mp4
2014-01-13 78.52MB
2 哲学导论(二)
视频
.mp4
2014-01-13 91.58MB
3 哲学导论(三)
视频
.mp4
2014-01-13 87.10MB
4 哲学导论(四)
视频
.mp4
2014-01-17 139.94MB
5 哲学导论(五)
视频
.mp4
2014-01-17 106.63MB
6 哲学导论(六)
视频
.mp4
2014-01-17 110.00MB
7 哲学导论(七)
视频
.mp4
2014-01-17 128.51MB
8 哲学导论(八)
视频
.mp4
2014-01-17 105.28MB
9 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一)
视频
.mp4
2014-01-17 111.60MB
10 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二)
视频
.mp4
2014-01-17 120.13MB
11 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三)
视频
.mp4
2014-01-17 117.60MB
12 哲学中的语言转向(四)
视频
.mp4
2014-01-17 125.71MB
课程章节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

京ICP备1004054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85号